标杆的“激发”和“打压”
“其他同类服务品牌中,还能找到出其右者吗?”2005年5月,当白长虹(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在天津的家中万分感慨地为北京《财富》论坛写下这句话时,第八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科博会)刚刚拉开帷幕。
5天后,第八届科博会宣布,共进行了展览会、论坛和专项活动、经贸项目推介洽谈等100多场活动,迎来22万来自世界各地和全国高新技术业界人士参观交流,签约项目成交总金额达到60多亿美元。半年后的2005年年底,各类媒体、各种机构的“年会”、“论坛”更是风起云涌。
看来,虽然不能“出其右”,但其他众多同类服务品牌却也各得其所,乐在其中。
应邀参加了北京《财富》论坛的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说:“整个论坛如果全程参与,则足以让一个财富人士对于中国市场的整体图景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要点式勾勒,而这恰是一个具有规模运营的商业组织领导人在有相当社会风险的成长市场上应具备的见识与知识基础。”
是的,标杆的作用首先在于激发,而非打压。对于其他服务品牌来说,北京《财富》论坛不但没有垄断这个市场,相反,它的成功激发了它们的信心,它的经验给了它们启发。
标杆的这种激发作用在开放的商业秩序中尤其明显。2005年8月,易中咨询公司董事长宋新宇将GOOGLE确定中国代理商一事形容为“千呼万唤始出来”,并认定:“搜索引擎经济将带动新的网络经济的发展。”果然,当月百度在纳斯达克上市并成为股价最高的中国公司,搜狐“搜狗”、新浪“爱问”、雅虎中国重归搜索等事件也次第登场。12月,软银注资交友网碰碰网则让人们看到了互联网新的希望。
互联网经济客观上提供了一种开源式生存环境,“创新”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空间,“整合”成为核心竞争力之一,“拷贝”甚至也成为一种被认可的创新。一个标杆在东方点亮了一盏灯,它的追随者可能在西方点亮另一盏,但是没关系,它们共同照亮了地球。
这种规则也逼迫保守商业规则(以垄断为重要特征)的佼佼者微软开始改变自己:2005年11月,有消息称,微软将推出免费Windows。这个消息同样让白长虹教授震惊:“还有比微软放弃垄断模式、推行免费系统更具震撼性的消息吗?”因为这是摧毁现有优势并迅速建立起新一轮的优势,寻求超强竞争之路。“一旦成真,有可能引发软件、广告等一系列产业的连锁反应。”
微软的这种改变确实值得期待:这个吝啬的、以垄断为已任的商业巨人要向它的主人盖茨先生学习了,它要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商业慈善机构”,成为新的标杆。
但是,这可能吗?种种迹象表明,微软花巨资打造的下一代Windows——Longhorn正力图达到新的控制。
血的事实告诉我们,商业的竞争、逐利本性决定了:控制、创新等传统商业智慧依然占据主流。所以,在2006年,商业标杆中的这些基因依然值得学习、推广。
标杆不仅仅属于它们自己
而经济观察给自己定的任务就是,不管是何种商业方法、商业哲学,只要是有利于商业发展、符合“重要性、创新性、可借鉴性”原则,我们都有义务将其列入“商业标杆”范畴;而如果其被评为“年度商业标杆”,我们则应竭尽全力按照一定的流程(见2005“年度商业标杆”评选及推广流程图)推而广之。
在过去一年的月度“十大商业标杆”评选过程中,入选月度“十大商业标杆”的案例以及分别入选月度战略管理案例榜、月度公关案例榜、月度产品案例榜、月度服务品牌案例榜、月度广告案例榜等五个分类榜单的案例,大都得到了如下流程和渠道的传播和推广:案例简介在新浪、搜狐、网易、经济观察报等网站发布,以供网民投票参与;案例简介印刷版在商学院发布,以获得MBA、EMBA、教授们的投票、参与;专家评分、专家点评;榜单及相关内容在网站及《经济观察报—》增刊发布;重点案例的深度分析、长篇报道;经济观察“月度话题”论坛的主要议题,从而获得专家、企业家、读者的深度参与,等等。这些流程和渠道不但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评选的公正、透明,还保证了案例传播的广度、深度以及精确度。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自2005年5月起,我们邀请专家在评分的同时,分别推荐3个“非选不可”的案例,并写出推荐理由。专家们欣然应允,每次都认真推荐。8个月下来,专家们推荐、点评了100多个案例。这次,我们挑选了23个案例以及专家们的精彩点评,作为“专家推荐案例”。
只要我们对这些被专家推荐的案例做简单的回顾,我们就有理由相信:仅仅研究企业的“大败局”不会做成企业,因为那些“教训”只是警示性的;而商业标杆的成功经验则更利于我们打造伟大的企业,因为这些经验能够激发我们,是理性、建设性的。所以,商业标杆不仅仅属于它们自己,它们不应该驻足于2005年。让我们携手走进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