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杰出营销奖带来了什么﹖
导语:洀动报道

陈蓉(奥美顾客关系行销事业总监)
    由《经济观察报》来主办第一届中国杰出营销奖大赛是一次创举,这不仅仅是概念领先,而且实实在在地引导中国营销领域把市场的概念从对广告的关注扩展到了对营销效果的关注。本次评选引入了香港管理协会,整体的评选机制非常正规和严肃。参选的案例角度很全面,给人印象很深,比如海尔农村冰箱,绝对超出了我们平时所认知的大品牌形象。
    就刚才听过的几个参赛案例而言,我认为有几个方面需要总结改进:一,在各种传播营销手法组合上,还是局限于表面层次,比如红牛的广告做在《现代广告》等一系列非目标消费群体的窄众媒体上,是一个失误;二,在一次性广告或者传播活动上,参赛案例没有深入挖掘品牌的核心内涵,没有考虑品牌的长期忠诚度。红牛到底是卖红牛饮料还是卖TBBA,整个案例陈述中始终没有讲清楚;三,一个品牌如果要留住顾客,不一定仅仅要给经济刺激.还要有一个情感认同。招行“金葵花”没有给予顾客情感刺激。没有从用户角度考虑问题。应该使顾客认为金葵花就是我想要的,另外从结构上使他们退出很难。这种营销不需要人海战术,客户经理是最关键的,因为采用“一对一”模式存在人才流失影响客户流失的风险。
    本次大赛本身的不足之处是,案例水平在专业性上有欠缺。希望下次大赛的案例是能够体现中国营销领域最高水平的、具有国际性的最好的案例。
    白长虹(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现代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南开管理评论》副主编)
    杰出营销奖的评选与你们报纸要倡导什么有关。永远没有公正的评判,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判断,都有自己的角度。杰出拿什么来衡量呢?我以为主要看营销的结果。以我自己的评判角度,第一是新康泰克,次之是金葵花,再次之是兰美抒。实际上,本次入围决赛的6个案例都有出色之处,但是行业不同,即使有评选指标如4p等,也很难比较。所以要看案例的创新性和营销结果。
    我注意到你们的评分机制设计,不仅注重创意,而且从营销策略的计划到执行,注重整个体系,相当专业。《经济观察报》立足香港管理专业协会的机制,意欲评出最专业的奖项,但举办这样的现场比赛,虽然可以帮助企业之间进行借鉴交流,但是目标定位并不清晰。我认为,好的内容要有一个好的形式来承载,今天更像是一个表演的场合,只能提问,不能做评价,这种形式约束了听众和评委的发挥,听众来就是要了解案例,你们只让人家案例陈述人讲20分钟,这样安排我以为不妥。我只能非常有限地听,有限地看,做出有限的判断。我想今天的来宾有许多是不满意的。
    我的建议是,将决赛分成两个步骤。首先,在房间里,让评委深入地听,透彻地提问,企业认真完整地回答问题,这样奖项来得相对公平和不容易,企业也会认可这个奖项。专业评比完了,再办个活动表演一下。
    刘蔚(《成功营销》杂志编辑部主任)
    根据我现场采访李东生、陈一楠、袁岳所得,他们共同的鲜明观点就是,营销首先是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没有战略引导,仅凭广告等单纯的传播手法,即使取胜,也是偶然的成功,是没有把握的成功。营销奖所倡导的理念对中国营销界是最重要的。获奖的案例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营销奖大赛的初衷。
    对于观众和读者来说,决赛前应该对参赛案例有一个更加广泛深入的了解,仅凭陈述人20分钟的讲述和20分钟的答辩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下届大赛应该把更多工夫用在决赛之前,更多地宣传案例,在更多的媒体上发布,然后再走进决赛现场。
    我个人认为,今后案例的预选、预评、大赛前的讨论,这些过程和结果都应该有一个更加专业化的操作。虽然很多专家学者对决赛现场有一定看法,反对作秀成分,但我认为作秀这个概念应该有两个新意思:一是广而告之,二是制造一个明星现场,轻松化、娱乐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作为媒体人,认为本次大赛作秀还不够。这个奖项是新鲜事物,要倡导,需要传播手段吸引更多观众,获取普遍的关注。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