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将正式施行,到那个时候,中国正式兑现了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做出的5年开放国内银行业的承诺。
中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也将迎来一个新的时刻。
过去5年,中国银行业历经变化——
国有银行从“技术上已经破产”的悲观论到海外上市几十倍超额认购;
股份制银行的改革、城商行重组、农信社改革开始渐入佳境;
外资金融机构通过战略投资者和财务投资者的角色更深入地参与到中国银行业;
……
当然,改变的不仅是形态,还有思维,以及生存。
生态变革
2003年12月30日,中央汇金公司的450亿美元悄然注入中行和建行的户头,这标志着国有银行股改的启动。
“挂牌并不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目的,转换经营机制才是改革的实质和核心。”在中行股份公司成立大会和2004年9月21日建行股份公司成立大会上,把国有银行改革放在了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的周小川都在重复一句话:“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国金融市场已经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工商银行A+H的顺利发行上市,国有银行改革应该说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许多海外银行已将投资中国银行看作“新世纪最有价值的投资机会之一”。跑马圈地有马失前蹄的担忧,但正如瑞士银行首席亚洲经济学家乔纳森·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所说的,“海外银行对中国银行业的投资仍将有可观回报,只要他们不支付过高的价格”。
外国银行参股也对国内银行业产生“学习效应”和“示范效应”,国际金融公司(IFC)和汇丰银行入股上海银行、汇丰与交通银行便是这样的典型案例。
价格争议
中国工商银行与高盛集团旗下的投资基金、安联集团和美国运通公司投资36亿美元购得工行10%股权。随着工行的上市,高盛已经赚得钵满盆盈。
但是,关于价格的争议一直没有终止。过去两年,关于国有银行“贱卖”的争论喧嚣而上。
作为三家国有商业银行股东的中央汇金公司直接主导了谈判的过程,总经理谢平似乎并不愿意直接给出过高或过低的评价。
惠誉国际评级的分析师林妍认为,除去上述制度因素,较高的社保经费支出,以及近年银行频发的案件,都是外资要求折扣的原因。
此外,境外投资者的投资比例限制也成为外资的折扣条件。中欧工商学院金融学教授张春分析,新桥之所以能够出净资产价格2.38倍的股价来收购深发展股权,是因为存在控制权溢价。由于深发展股权分散,新桥入股17.89%后成为第一大股东,控制了董事会,更换了董事长和行长,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对深发展实施再造。
中国的金融系统既不是一触即爆的雷区,也不是令人垂涎的金矿,它是一个中庸的投资选择,乔纳森·安德森认为,投资中国银行业将成为双赢之举。中国将因外资的介入而受益,而外国投资者也将在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收获利润。
谨慎前行
不过,现在这样一个时刻,除了总结,似乎更需要眼光长远的展望。
今年年中,穆迪公布《2006年中国银行体系展望》中对中国银行业基本层面保持稳定至正面的展望。
穆迪认为,WTO对中国银行业开放要求的影响将会逐步显现,但不会造成银行体系的立即崩溃。外资银行很可能定位于高端的零售业务以及在富裕的沿海地区的跨国公司。中国银行业在这个领域将面临激烈竞争。产品、服务以及有较高忠诚度的品牌将会是胜败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外资银行不能也不会去建立像中资银行那样庞大的网络和客户群体。
高盛集团亚太区金融行业研究主管Roy Ramos也认为,尽管中国的银行现在估值水平在亚洲处于高端,但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银行业呈现无可比拟的吸引力。高盛预测,中国的银行业在2006年和2007年盈利增长强劲。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