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监利、江苏宿迁、福建建阳——由西而东,从南到北,循着民办学校的路标,本报记者近距离调查了从义务教育到非义务教育,从中小学教学到职业技术教育的民营化模本,小心翼翼地把脉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分寸、技术和风向。
上学难上学贵,是本届两会上代表委员提案议案的着力点,是温总理在去年两会上感慨的民生难题,也是过去一年来政府不遗余力解开的民生疙瘩。我们注意到中国民众频频为尽显公平正义惠及平民教育的财政倾斜政策击节叫好,也体察到相伴其间的民办学校呼喊'冬天来临'的感伤叹惋。
人民政府有教育为民的责任,民办教育有教育为民的毛病。然而,民办教育不是罪,教育作为公共物品的属性,也并不意味着教育要由政府包办。事实上,在监利、宿迁、建阳这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包不了,也包不好。政府勇于担当挺身求解上学难上学贵的民生难题,不等于要让民间资本退避三舍。况且,破解上学难上学贵这一难题的手段,或许存在多种,譬如我们报道的全国政协委员'卖掉一部分公办大学'的建议,将公办大学教育中节约出来的钱财,用于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义务教育。我们传播这样的声音,不是说我们赞同这样的建议,我们只希望籍由他们的声音,我们的报道,表达我们对中国教改方向的态度:义务教育的春天,换来的不该是民办教育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