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记者
就中国目前的经济生活状况,有些经济学家颇为忧伤地指出,看来看去,看到的尽是重商主义的影响,一是参与经济生活的各方面,包括政府某些部门在内,都在追逐货币资本。二是国内消费水平居低不下。
事实上,不论是什么主义,本质上都只是一种想法而已。重商主义作为一种想法, 真正能影响一国经济甚至到让大家都疯狂追逐货币,是不太可能的。只能是目前的经济状况和各种各样的因素综合发力,导致了我们目前的经济生活运行结果,表现出重商主义的种种迹象。
重商主义与一国经济生活状况之间,是描述与现象的关系,而非影响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对于用其描述中国经济生活中种种状况,叫它重商现象更为妥帖。
重商现象在经济生活中存在愈久,其社会危害性也愈大。重商主义最基本的主张之一是,只有货币或能够实现为货币的物品,(只要指金银)才是财富;之二是财富来源于流通领域,商业是致富之源。但国内流通的利润只是让渡利润,只有将商品输出国外,才能增加一国的货币量。因此,国家要富强,必须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前者表现为我们手里,尤其是普通百姓手里,追逐并持有越来越多的货币。在合理的通货膨胀率是发展经济之必须和必然的今天,这意味百姓手里的钱,只要不变通持有方式,就年年在缩水。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后者能解释为什么国外贸易、投资和国内消费这“三驾马车”始终呈现“偏三轮”的发展轨迹,长期如此运行,积累蕴藏巨大隐患。
重商现象是一种漂悬在我们经济生活上的阴霾。如何祛除?正在召开的两会上,对民生问题的重视并力图解决,或许是一把钥匙。
顺着“三驾马车”的思路分析。当前我们经济生活中的最重要问题就是消费率居低不下,低于国际一般水平,也低于经济平均增速。
百姓不花钱,不是百姓不想花,也不是百姓不愿意花,而是都花到该花的地方去了,比如医疗、住房、子女教育。即便是还有一部分人手里有点钱,也大多预备着将来要花到这些地方去。养老,并非许多经济学家想象的那样,是普通居民持币储蓄的主要动机。对许多普通国人来说,还是退而求之的事情,紧迫性远远赶不上前三项。实际上,如果一国提供的公共产品充足、价格合理,前三项的花钱比例是不会占据当前这么高的比例的。
两会上,代表委员积极献策包括医疗、住房、教育和养老在内的民生问题,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民生问题解决举措。这或许为驱除重商现象提供了一种可能。说它仅仅是种可能性,是因为上述民生问题解决,并非像会议上的热论到媒体上热炒那样令人欢欣鼓舞和耳热心跳,要理想到位还有个漫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