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两个月我国贸易顺差超常增长,达到396.1亿美元,同比增长2.3倍。这让国内业界感到吃惊,更引起海外关注。
在海关总署12日公布最新贸易数据的当天,海外各通讯社及主要媒体纷纷发文对此数据给以重点“关照”,包括美国CNN新闻网、英国BBC电视台、美国彭博新闻社以及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等新闻机构都以大篇幅对此事进行报道并做出分析。
人民币汇率问题显然仍是海外舆论评说的重点。美国总统布什的前经济顾问、现哥伦比亚商学院院长格伦·哈伯德对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表示,“12日发布的贸易数据毫无疑问将给本已紧张的中美贸易问题火上浇油。”
法新社援引美国标准渣打银行一名驻上海的经济学家的话说,这一数字无疑将促使美国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施加更大压力。2月份贸易顺差这一重大增长,无论从其规模还是从同比增长率来说,都已经使人民币汇率问题再一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英国BBC电视台表示,虽然去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升值2.1%,但是美国方面仍然坚称人民币价值被低估,中国因此拥有不公平的贸易优势。
美国CNN新闻网援引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高级经济学家李辉勇的话说,“相比去年年初的九亿美元来说,贸易顺差增长速度显得太快了。我认为,目前的顺差状况以及因此产生的货币政策压力将会一直存在。”
英国BBC援引汇丰银行中国经济学家曲宏宾的话说,“无论如何,这次公布的贸易顺差数字将为西方政治家们提供一个给人民币施压的好借口。”
但也有更为客观的声音。来自美国华盛顿国际经济学会的尼古拉斯·拉迪在接受美国《商业周刊》专访时就表示:“有人说人民币去年7月的升值幅度太过温和,但是,我认为即使中国大幅度的重新调整人民币汇率,美国的贸易逆差还是会继续存在。”“实际上,大多数中国制造的商品如果不在中国生产还是会在亚洲其他地区生产。如果仔细观察美国的贸易逆差数据,你会发现,其中亚洲的份额已经在不断下降了。”他还表示,人民币升值也许会减少美国经常项目的逆差,但是就目前来看,美国最急需的是国内储蓄率的提高和美元的贬值。“特别是,对人民币和其他被严格管制的亚洲货币。”尼古拉斯·拉迪强调说。
许多海外媒体也注意到了中国不希望贸易顺差过大、正逐渐采取措施解决这一问题的立场。在数据公布的当天,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以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正在人民大会堂就对外经贸合作和我国货币政策举行记者招待会。美国彭博新闻社及美国《时代》周刊均援引会上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的话称,中国已经采取措施力求增加进口,降低出口增幅,中国政府正在设法缩小贸易顺差,由于顺差的形成并不仅仅缘于贸易,它是国内产业结构以及国际经济的总体形势所决定的,因此,短期内解决顺差问题不太可能。
ING银行新加坡分行的经济学家蒂姆康登对彭博新闻社表示:“薄熙来这番话是在告诉世界,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且正在采取措施以减小正在扩大的贸易顺差,但是这些措施的成果不会马上显现,顺差在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法新社援引周小川接受记者采访时的回答来证明中国在改善贸易问题上的决心。周小川对法新社记者表示:“人民币汇率政策将更加灵活,中国也将采用汇率政策来平衡进出口的差额。”
由于公布的顺差数字要比预期要高出两倍,海外一些经济学家对此表示惊讶的同时也试图给予解释。有专家分析说,虽然去年10月份由于圣诞出口的增加,中国贸易顺差一度达到238.3亿美元,创出历史新高,但是年底,出口数字已经开始出现下降势头。“中国2006年的月平均贸易盈余为200亿美元。从去年12月开始,贸易顺差已经出现减少的迹象。”德意志银行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马俊在接受CNN记者采访时说:“出口增长比我们预计的要快得多。原因有两个:首先是中国国内出口格局发生了巨大改变,出口商应对人民币升值及成本增加的能力不断提高。另外,美国经济也比预期的要好。”
京华山一证券(香港)有限公司经济学家尤浩然表示:“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出口的增长很快,但是进口的增长正在加速。进出口的增长速度之间的差距正在慢慢缩小。并且贸易顺差激增有一部分是季节因素。一些工厂担心外省工人不能在新年后按时返工,所以在年前加大了生产量,导致了出口大幅增加。”
(来源: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