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 评论 > 社论 >
市场错了 还是央行错了
导语: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内,中国的中央银行连续多次提高了法定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令许多分析员困惑的是,为什么银行间的债券市场不跌反涨?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内,中国的中央银行连续多次提高了法定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并在公开市场上大量回收流动性,在此背景下,令许多分析员困惑的是,为什么银行间的债券市场不跌反涨?

当然,这也许可以解释为:市场已经预期到加息了,等到真正加息宣布的时候,政策面不确定性的消除导致了市场的上涨。但这里的困难在于市场的上涨是趋势性的,同时收益率曲线越来越平坦,这两方面的特征都无法用预期理论来解释。

还有一种说法,说是由于外汇储备高速增长,外汇占款投放量太大,导致市场上流动性过剩,所以债券市场在加息背景下仍然在上涨。这样的分析当然有一定道理,但也有许多说不通的地方。例如2003-2004年中央银行外汇占款的增长率也都维持在30%以上,比2006年的水平甚至更高,但当时的债券市场却出现了趋势性的大幅度下跌。

实际上,之所以产生这一局面,具有深刻的理论原因;深入分析和理解这一问题,对于理解中国的资产价格变动、宏观经济趋势和制定合理的货币政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观察中国的宏观金融数据,一个重要的发现是:当信贷增长率快于广义货币增长率的时候,债券市场就出现趋势性的下跌,同时收益率曲线越来越陡峭;当广义货币增长率快于信贷增长率的时候,债券市场就出现趋势性上涨,同时收益率曲线越来越平坦。如果在广义货币数据中剔除现金,结论是一样的。

从表面上看,中国的债券市场由商业银行所主导。如果信贷增长快于货币增长,表明商业银行的负债增长(或资金来源)的增长赶不上信贷资产(或资金运用)的增长,这时商业银行被迫从债券市场撤出资金,从而导致债券市场的趋势性下跌;相反的道理是一样的。

通俗地讲,债券市场的上涨,主要原因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因为实体经济中国民储蓄大于投资,不可避免的情况是:经济主体会增加在银行的存款,并减少在银行的贷款。这时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就出现了货币增长快于信贷增长的局面,从而驱使贷款利率下降。

事实上,2003-2004年债券市场出现下跌,而2005年以来债券市场出现上涨,部分的原因在于:在前一时期贸易顺差下降,经济中的剩余储蓄越来越少;而在后一时期,贸易顺差急剧增长,剩余储蓄越来越多。

当然,从理论上看,对于商业银行自身来说,由于对未来的悲观预期、政策导向或法规约束等原因,商业银行可能主动压缩信贷,并把资金配置到债券市场上,从而导致债券的上涨。因此,商业银行主动压缩信贷的行为,同样会导致货币增长快于信贷增长的局面,从而导致贷款利率的上升。

从2004年3季度到2005年2季度,为了满足资本充足率约束的要求,中国的商业银行猛烈压缩了信贷供应(宏观调控可能也有一定影响),这一过程导致了当时债券市场的巨大上涨。反观当时的加权贷款利率,在一年的时间里则上升了176个基点。

一种复杂的现象是,如果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大于其信贷资金的运用,债券市场就会上涨,收益率曲线会系统下移;这时中央银行集中在短端回收流动性,收益率曲线的短端就会被提起来,从而形成收益率曲线越来越平坦的局面。这正是过去一年多所发生的情况。

从宏观经济政策的角度看,它的启示是什么呢?

如果驱动债券市场上涨的力量是第一种情况,实体经济的剩余储蓄越来越多,这时由于经济中闲置资源的增加,经济并没有系统性的通货膨胀压力,中央银行应该采取扩大内需和刺激消费与投资的政策。如果是第二种情况,那么中央银行应该降息来对付。

从现在的情况看,过去6个季度的时间里,驱动债券市场的力量主要是第一种情况,而中央银行的政策导向却是不断紧缩货币政策。

如果我们相信市场更聪明,那么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债券收益率曲线不断下移,并越来越平坦,说明债券市场预期中央银行要降息,这难道不清楚地显示当前的政策导向有问题吗?

  

作者简介:

高善文,北京大学理学士、经济学硕士、日本国立政策研究大学院公共政策修士(硕士)、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博士。1995-2000年期间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任职,2003年以来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任综合研究室副主任,并任光大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在2004年、2005年度《新财富》杂志组织的中国境内机构投资者投票评比中,连续获评为最佳宏观经济分析师。
(来源:FT中文网)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