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涛/文
我们常常羡慕美国人的富裕,却忽略了美国人的富裕是来自于他们能获得空前丰富的金融产品,以此在时间和空间上最大化自己的福利。对于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来说,社会福利的不断提高是目的,金融资源对居民的可得性是重要手段。
金融是现代经济中最具魅力而又变幻莫测的领域,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人类社会的存续基础。进入2007年,金融创新产品的推出、外资银行的进入、农村金融的放开等重大事件,使金融问题成为中国眼下最吸引眼球的话题之一,而中央政府也把金融改革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毋庸置疑,在二十多年的市场化进程中,中国金融发展之路是迅速而杂乱的,亟待改革之处也是千头万绪。一种有益的思路,是从促进金融资源的供求均衡着手,探索实现金融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的路径与原则。
总体上看,中国经济与金融运行都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特征。例如,一方面是金融体系中的流动性过剩,另一方面是农村、中小企业等经济领域仍难以获得足够的金融支持,这表明资金融通机制确实存在问题。而在城乡、地区、企业之间,金融资源配置也体现出种种结构性失衡。
从金融资源的需求来看,这种失衡主要包括三方面:其一是对居民的金融资源供给失衡。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居民可获得的金融资源有限,表现在可用于个人投资、理财,经济便利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极其匮乏。此外,政府金融政策对居民的重视也有所不足,如在股市改革、金融产品设计中,仍然偏重企业和政府的利益,其结果就是金融应带来的财富效应严重不足,个人难以分享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好处。
其二是对企业的金融资源供给失衡。从整体上讲,企业生产还缺乏稳定的长期信用供给,还是主要依靠“短存长贷”的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来满足。对此,有两方面问题不容忽视。一方面是需要有专门的长期信用银行,为长期投资提供稳定的金融支持。另一方面,从公司债券开始发展企业融资产品。另外就是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农村企业的金融供求不足。对此,一个重要切入点是创新机构。健全的金融体系需要多样化的机构,银行也要有不同规模和业务领域,在不同层面上进行金融资源配置。现在农村金融领域放开了,这是一个重要起点,今后应进一步转变观念发展各类民间金融机构。
其三是对地方政府的金融资源供求失衡。在快速城市化时期,需要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加上现有政府政绩考核机制,地方政府的融资需求自然很大。由于税制体系不完善,以及没有发债权,地方政府只能通过银行贷款、卖地或者用各类投资公司来获得建设资金。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应该同时加强间接金融资源与直接金融资源的有效供给。
一则,促进信贷资金配置的优化,需要多方面配套改革。除了制度和政策因素,从技术的角度看,有必要在规范和调控信贷一级市场的同时,尽快发展和完善信贷二级市场。
二则,增加直接金融资源的有效供给,除了继续发展传统的股票、债券等市场之外,加快各类金融衍生品创新也是必要的。我们要强调的是,金融创新应同时关注体制内和体制外创新。政府应给体制外的民间金融创新以更大空间,私募基金、合作建房融资等理应获得更多宽容。
(作者为经济学博士,目前为中国社科院金融所货币理论与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