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出通知,加强对学校的收费管理,明确提出对小学、中学、大学各类学校收费管理的办法,强调“要把教育收费管理提高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这是自1995年以来政府多次加强治理教育乱收费的又一个有力举措。
教育乱收费问题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日趋严峻,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政府对治理教育乱收费采取了各种措施,坚持不懈十多年,然而,成效并不令人十分满意。
教育乱收费已成为当前一项重大的民生问题,治理和制止教育乱收费,就是解决群众最为关心的民生问题,是减轻群众负担的一个有力措施。当前,高昂的教育费用已经成为中低收入群众的巨大负担,再加上乱收费,群众就更加难以承受。制止教育费用上涨,制止乱收费,必定会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教育部长周济说过,教育乱收费产生的原因有三个,一是财政投放严重不足,一些学校负责人为了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甚至还要扩大规模,想尽办法创收,乃至违规收费;二是合理收费与乱收费的界线不明确;三是教育界内部的腐败。这是坦率的实事求是的分析。
评价政府对教育投入足与不足的标准,一般用财政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有关资料显示,1985年,世界各国对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发达国家为5.5%,发展中国家为4.5%。当年中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占GDP的比例为2.3%,仅为发展中国家普遍水平的一半。经过多年努力,2004年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占GDP的比例终于提高到4%左右。就是说,中国目前的教育投入还不到20多年前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尽管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可教育还得办下去,怎么办?出路就是个人投入和学校贷款。有人估计全国大学贷款达4000亿元,不少大学实际上已经破产。教育投入逐渐从政府投入为主转移到个人投入为主。大学以2000年为线,以前是政府投入为主,以后是个人投入为主,也就是以学生的投入为主。据说个人投入的比例高达56.7%,政府的投放不足一半。高中教育的投入中个人投入为七成。初中本来是义务教育,然而现实是义务教育名不符实。小学教育投入中,国家投入逐年增加。幼儿教育是以个人为主角的。有人认为,幼儿教育个人投入比大学还要多。以个人投入为主,就是增加群众负担,难免会有乱收费,特别是乱收费与合理收费界线不清晰的时候,乱收费几乎是难以避免的。
长期以来,政府对教育投入不足,难道是不理解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吗?当然不是。现在政府官员中有大量的高学历人才,他们对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十分熟悉,也是完全接受的。那么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为什么老是提不高呢?我认为,可能是受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束缚。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很自然地选择了赶超战略,争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但是一旦选择了这样的经济发展战略,政府必然会提高投资率。其结果会产生挤出效应,降低最终消费率。中国的最终消费率从1981年的67%下降到2005年的51%,而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最终消费率在77%左右。我们是把财政经费中的教育投入归入社会消费一类的,随着最终消费率的下降,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当然无法迅速提高。
所以,我认为关键要重新认识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才能根本杜绝教育乱收费问题。
(来源:南方日报 杨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