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基金行业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财富效应,基金公司成为了不折不扣会下“金蛋”的“鸡”。不管是资产管理规模,还是投资业绩都得到“突飞猛进”地发展。在给基金持有人带来丰厚回报的同时,基金公司也给自己的股东赚得了不菲的收益。
然而,2006年的基金业繁荣的阳光并未普照所有公司。由于不是公众公司,基金公司无需公布其盈利情况,但从有关股东公开披露的信息中,还是能发现基金公司盈利状况的蛛丝马迹。
相关券商近期公布的财报显示,2006年前三季度中,富国基金、海富通基金、银华基金(银华基金新闻,银华基金说吧)都取得了不俗的经营业绩,净利润分别为4600万元、3805万元和1793万元。在2006年四季度,基金发行进一步爆发式增长,无论是新基金首发,还是老基金持续营销,均能实现良好效果,规模得以大幅增长。据此估计,以上公司全年净收入分别将突破6000万元、5000万元和2500万元。
上述公司并非在2006年中规模扩张最快的公司。去年以来,嘉实、南方、华夏、易方达等公司凭借其品牌优势和多年的业绩可靠性,趁势实现大规模“跑马圈地”,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截至2006年年底,他们的管理规模均超过600亿元,继续保持对后面跟随者的绝对优势。
在相当一部分公司享受成长喜悦的同时,依旧有小部分公司承受巨额亏损的煎熬,基金行业生存现状用“冰火两重天”形容并不为过。
有券商公开财报显示,截至2006年9月30日的财务数据,东方基金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805万元,亏损达1427万元,净资产仅3614万元,股东出资缩水超过六成。从2006年底该基金公司管理规模持续徘徊在10亿元左右来看,2006年可能成为又一个亏损年。
东方基金并非管理规模最小的基金公司,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底,仍有数家基金公司的管理规模位列该公司之后,其生存状况更堪忧虑。
业内专家指出,业绩和品牌逐渐出现分化的市场使得不同基金公司间销售冷热不均,进一步加剧了基金公司之间力量的对比,扩大了其间的生存差距。
上述人士还表示,在基金业这个成本高企的行业里,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规模决定收入的模式下,大公司趁市道向好“圈地的趋利行为”就不难理解了,为的是在下轮竞争中占得先发实力优势。部分小公司因为各种因素,难以有效开拓市场,而错失发展的千载良机。“那些没有强大股东背景且投资业绩并不出色的公司在一个繁荣的市场中也可能遭遇生存危机。”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轮基金发行热中,小公司中的部分“幸运儿”借机一跃跻身中等规模公司行列,但对于多数小公司来说,能否自此走出生存困境,仍有待时间考验。
部分基金公司去年前三季度财务数据一览
基金公司总资产(万元)净利润(万元)每股收益(元)
富国基金 27942.15 4600.72 0.383
海富通基金 23012.09 3805.8 0.254
银华基金 19765 1793 0.179
东方基金 3651 -1427 -0.142
(来源:中国证券报 嘉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