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hen Green/文
我在盗版DVD商店看到《大国崛起》(The Rise of the Great Powers)这部片子的光碟时,就知该片不同凡响了。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的节目被盗版是很难得的事情,但《大国崛起》的盗版光碟现在就赫然陈列于好莱坞的老套大片和HBO的过气剧集之间。事实上,我没有必要买这套碟;我们银行交易室合规部的一位女士几天前已经给过我一套。她说:“你真该看看这个。”
她没有骗我。该片由前至后分别介绍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和美国的崛起史,非常精彩。《大国崛起》采用了数码图像技术,画外音坚定有力,赢得观众深爱不足为奇,该片去年在中国央视二套经济频道播出过两次,在制作上很下了一番工本。片中有一支电脑生成的西班牙无敌舰队遭到英国快速战舰的痛击。观众可以看到很多对现代欧洲、日本和美国至关重要的历史场景,虽然都是些陈年影视资料,但画面效果却还不错。在解说员的带领下,观众能够了解来自欧洲、日本、美国和中国的史学家及其他专家的观点,理解具体战役、发明或人物在某个国家的崛起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该片每集开头,解说员都会提到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这么多版图狭小、人口稀少、资源匮乏、战乱频仍的欧洲国家到底是怎样成为世界舞台上的显赫角色的呢?对数以百万计的中国大陆观众而言,这个问题或许带有些许令人沮丧的成分,因为它使观众联想到与中国历史相关的一个相反问题:中国这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善于创造的大一统国家为何没能在近代崛起为一个大国呢?
这种历史视角不同于列宁提出的帝国主义理论,不同于很多西方大学里的左派观点,也不同于中国央视革命题材影片的一贯论调。《大国崛起》对资产阶级的兴起未作任何贬抑,对工人阶级的辛酸也没有怜惜之辞(该片因此也受到中国一些评论人士的指责),工业革命得到了高度的评价。甚至连殖民主义也获得一些辨证的肯定,被认为是获取资源和市场的一种方式,但在谈到1850年后的历史时,该片对殖民主义的评价开始转向负面,因为在那之后被压迫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开始风起云涌起来。
企业家的创造力和全球贸易得到盛赞。虽然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不肖于研究技术,《大国崛起》一片的编创人员却对创新礼赞有加。该片介绍了俾斯麦(Bismarck)等伟大的人物、《大宪章》(MagnaChart)等伟大的制度,亚当?斯密(Adam Smith)、伏尔泰(Voltaire)等伟大的思想家,还有几个日本思想家是我所接受的西方教育所未曾涉及过的。简而言之,这部专题片的立论是建立在历史事实之上的。该片取材之广博、诠释之细腻、思想之开阔,世界罕见。
《大国崛起》的播出引发了对另一部央视纪录片《河殇》(River Elegy)的回忆。《河殇》1988年夏播出,常被认为是1989年学潮的思想支柱。《河殇》片名意为“殇逝的大河”。该片显示一幅黄河(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干涸的景象,对闭关锁国、教条保守的国策予以激烈的抨击。
开放、创新、自由等《河殇》所宣扬的主题在《大国崛起》中再次被提出。有一句片头语我印象特别深刻,在大国崛起的时代来临之前,许多人都误以为他们生活在世界的中央。自古以来,“中国”的意思就是“中央之国”。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以批判的口吻谈到“中国”,这个词代表的不是权力,而是无知。
其他暂且不表,先说说这部跨越500年历史的系列片的剧情吧。最先崛起的两个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它们的崛起归功于强有力的君主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而当时正是欧洲支离破碎,战火蔓延的时候。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另一个优势是国王的独到眼光,他们支持航海探索(瓦斯科?达?伽马时代)和国际贸易,有时不惜使用武力。荷兰凭藉和平的贸易跻身大国之列。荷兰人将军舰改装成为商船,以税收杠杆鼓励商船运力的充分利用。荷兰人还首创了合资公司和股票交易所。
关于英国,要讲的显然有很多:这部分总共分成了两集。英国的权力最早建立在政治制度的基础之上,它束缚了君主的手脚。1215年的《大宪章》(Magna Carta)、议会(尽管是由贵族组成)以及后来的1688年光荣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从荷兰请来了更尊重制度的新教君主威廉(William of Orange)。片中告诉我们:经历过这一切之后,英国虽然还不是一个民主国家,但它是第一个拥有开放社会的国家。此外,英国还拥有天才发明家,他们不断发明出诸如蒸汽机和纺纱机这类机器,这些发明由工厂主资助,并受到了专利保护。这一切都为工业革命打下了基础,1851年在伦敦海德公园举办的万国博览会(Great Exhibition)让这一切达到了顶峰。
下一个是法国,这集所传递的信息让我感到有些迷惑,但还是提出来供你参考。《大国崛起》似乎认为法国大革命既是对专制和沉重赋税带来的危害的警告,也是对为改变这种悲惨命运做出革命反应的风险的警告。对拿破仑(Napoleon)军事冒险主义的评判似乎也有些闪烁其词:他恢复了法国的大国地位,同时也给法国带来了很大的伤害。因此,法国落在了欧洲邻国的后面,尤其是德国的后面。
紧接着是德国。德国的统一有两位英雄: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ederich List, 1789-1846)和“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前者不懈地争取德国数百个邦国取消关税建立关税联盟,后者则通过战争和外交(但更多的是战争)在1871年法国-普鲁士战争结束签订凡尔赛条约(Treaty of Versailles)后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此后,俾斯麦因建立基础教育体制和发挥出德国巨大的工业能量而倍受赞誉。
《大国崛起》的镜头自此离开了欧洲,转向日本。1853年,美国将军佩理(Perry)和他的战舰打开了日本的大门,东京对美国人的到来“理智地”采取了欢迎而不是抵抗的态度。这推动了日本的崛起,日本派出由政府高官组成的使节团到海外考察学习,给国内带来了众多的发明和强大的工业,这一切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日本开始在亚洲炫耀武力为止。这一集即将结束时出现了长崎,给我们的教训是军国主义最终将自食其果。
等我们看到俄罗斯这个系列的时候,这部纪录片的许多主题就变得清晰起来。像列宁一样,俄国沙皇彼得一世(Peter the Great)频频在欧洲各国游历和学习,而女皇叶卡捷琳娜(Catherine)则试图起草法律。随后是俄国的侵略战争,不过这只带来短暂的成功,同时阻碍了工业化的进程。在1917年十月革命后,列宁在20年代初实行的新经济政策获得了首肯。随后《大国崛起》在谈到斯大林(Joseph Stalin)时似乎有点有失水准。简而言之,通过集中高效地利用全国的资源,制定了辉煌的五年计划,并依靠采煤工斯达汉诺夫(Aleksei Stakhanov)这样的伟大工人,斯大林最终实现了俄罗斯的崛起。然而,数百万人的死亡、对生命的不断摧残及国家经济规划的致命缺陷等,这一切都没有在片中提及。只是在最后有一位大陆学者不痛不痒地说,苏联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个人崇拜,还有当时的官僚主义的作风,以及无法改善广大农民和一般老百姓的贫困生活等等,这些问题都没有解决,并最终引发了苏联的解体。
接着镜头转向了美国。《大国崛起》在最初的建国者、各种宣言及宪法,以及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拒绝出任国王上花了很多笔墨。然后焦点转向了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他两次拯救了美国,一次是对法西斯的战争,另一次是针对“自由市场”弊端的战争。罗斯福的新政(New Deal)源自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思想,它带来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解说词告诉我们,看不见的手不错,但看得见的手也一样有用。
那么我们从中看到了什么呢?《大国崛起》显然是一个希望将自身发展成为下一个大国的国家所讲述的历史。但这也是一个激烈争论希望成为何种大国、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克服哪些挑战的国家所讲述的历史。而成为大国是所有国家的发展目标。中国国内的部分评论家批评称,这部电视片明显表明中国已经是大国,但事实并非如此:中国依然非常贫穷,经济步履蹒跚,环境问题严重,高度依赖国外的技术,等等。
这些批评似乎有两类目标听众。首先,是位于美国的“中国威胁论”者,批评人士担心这些人将把这部电视片作为中国崛起和希望动摇美国大国地位的证据。(中国威胁论者请注意:中国国内严肃的思想家似乎认为好战独裁政策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其次,是中国国内要求采取更强硬对外政策的人,即所谓的“中国可以说‘不’”者。
我发现有点难以判断这种批评是否言出由衷。按预计的增长速度,中国将在30年内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这部电视片从历史中得出的结论是,经济实力是成为国际大国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此,看来值得一做的应该是,首先,承认中国很快将成为大国,其次,思考它想成为哪种大国,第三,思考为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和平的大国它需要作出哪些改变。
除了强大的经济实力之外,《大国崛起》还列出了这些国家的其他许多特征:强大而统一的国家(如葡萄牙和德国)、开放贸易(荷兰等国)、拥有众多发明和专利(英国)、乐意向外界学习,即使是在被迫打开国门的情况下(日本)、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法国)、富责任的政府财政(法国)、重视教育(德国),等等。
最后一集对全片内容做出了总结。它用很多时间讨论“思想解放”的问题(这个听上去很含糊的词让人想起中国很多年前播出的那部电视片《河觞》),还有英国的制度改革(英国当年的大宪章提供了自由市场模式所要求的司法保护。)不过,如果你正在奋起直追,那么政府对经济领域的指导(德国、日本)也是必要的。
尽管片中提到了许多要素,不过,这部电视片并没有告诉观众应该怎样做。它未向人们展示明天的中国具体该是什么样子,相反,我认为它表达了对中国当前总体现状的不满,也反映了中国内部在经济强大后还应该做什么的问题上的争论。许多参与决策过程的有识之士似乎都认识到,重要的决策常常不是理性思考的结果。他们认识到,现有制度似乎不能有效遏制腐败、激励创新。他们还面临着越来越强大的特殊利益集团,同时,很多问题在技术层面上也越来越复杂。他们担心,现行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制度已难以适应形势的需要。
比如经济政策方面,显然,中国已经学会了对制造业开放贸易、实行负责任的政府财政,在吸收外国技术方面中国也是百分之一百二十的赞成,但是,国家在这些方面的角色是什么?如何在斯大林式的专制和对美国式自由市场的尊崇之间达成平衡?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配合使用是一个不错的想法,但《大国崛起》没有解释国家何时干预、如何干预才能取得积极效果,以及为什么会产生效果。
这是今天中国到处都在热烈讨论的话题,在一个接着一个的政策论坛上(有时是人民币政策问题,有时是有关何时调整水、电、油的价格以及调整多大幅度的问题)你可以听到有关这个话题的讨论;在越来越多的有关外国公司“接管”中国各类企业(从物流企业到大豆压榨企业应有尽有)的批评性报导里也可以听到。总的来说,我感觉在自由市场和国家计划之间,《大国崛起》可能更倾向于前者,但倾向的程度并不很明显。有句话说,魔鬼藏在细节里。
至于政治方面,该片编导兼制片人任学安在接受采访时否认《大国崛起》有任何政治背景,并且很显然,中宣部并未染指该片的创作(虽然大国崛起的主题三年前曾在中央政治局的一个会议上被多次讨论,而且似乎最初正是它激发了这部电视片的创作灵感。)
虽然有人对《大国崛起》表示不满,但也有很多人将《大国崛起》理解为是在呼吁进行某种形式的政治改革,我在上海和北京的几位比较有想法的朋友当然这是这么认为的,有人甚至还认为,这是中共高层一些人士在今年晚些时候将召开的十七大之前放出的探测气球。
人们之所以会有此想法,很可能是因为片中对英国历史的那段大篇幅的讨论。它强调对权力进行制度上的约束是必不可少的,但没有鼓吹多党制民主的激进理念。这一点与中共近来在改进内部管理方面的努力不谋而合。这些努力包括对反腐败工作常抓不懈、定期审计政府部门和对达到退休年龄的官员进行审计、减少省部级副职人员的数量等等。党内人士可能还在考虑下一步还会有什么举措。《大国崛起》似乎暗示,下一步将是允许中国立法机构──全国人大作为一个半独立的权力机构发挥职能,有权监督行政机关。
再下来呢?多党制吗?《大国崛起》的确似乎暗示,为在国际化体系中保持国力,一个国家需要有自由民主体制。今年早些时候,胡锦涛的智囊俞可平撰写的《民主是个好东西》一文就被广泛刊载。担任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的俞可平在文章中说,之所以说民主是个好东西,是因为它是一种“保障主权在民的政治制度”、它“保障人们的基本人权”。他在文章中列数了民主的许多内在不足,比如被“政治骗子”利用来“蒙蔽人民”、降低行政效率等等,但他仍认为,“民主是人类迄今最好的制度”。如果将《大国崛起》和《民主是个好东西》放在一起考察,可以看到,在中国的政治格局里开始出现了一些有趣的东西。
总而言之,《大国崛起》显示了中国目前存在的自信和困惑相互交织的状态。一方面,许多中国人心里现在开始膨胀起超乎寻常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少数有思想的人对未来也感到困惑,他们知道,虽然中国近年来经济有了显著增长,但中国离真正意义上的大国还有很大的差距。如果中国希望成为大国,它还需要作出改变。
就经济领域来说,发展自由市场可能还有更大的空间,政府可以实行类似欧洲中左派福利国家的政策,并学习保护知识产权。《大国崛起》似乎暗示,政治体制改革是必要的,但第一步首先应是对权力实行有限的约束、然后是向“开放式社会”转变,不能一下子过渡到全面开花的多党制选举。
《大国崛起》并不是一部尽善尽美的电视片,它也不是中国未来发展的蓝图,至于到底应对它如何定性,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至少,这是很长一段时期以来第一部在公众中间引发热烈讨论的有关中国未来的严肃政论片。在继续崛起的过程中,中国会不可避免地在已有体制的框架内碰壁,到那时,有关中国未来的争论只会更加激烈。
(本文作者王志浩(Stephen Green)是一位经济学家,现居上海。)
(本文译自《远东经济评论》)
(来自: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络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