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 评论 > 社论 >
日本和德国:谁的经济前景更好
导语:德日通病是产业结构的相对落后,笔者对日本经济心存怀疑,对德国经济却较为乐观。

贾品荣/文

日本不拥有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学家,而拥有最优秀的工程师,能把产品制造得极其精美,甚至有时到了极致,但始终不能超越模仿阶段。而当今世界最需要的成果是科技革命性成果,而不是改良性成果。正缘于此,日本的产业结构一直集中在传统产业上,始终没有创新性质的高科技产品。

德日经济的通病是产业结构调整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德国产业中,对未来经济至为关键的生物工程、信息产业不但规
模小,而且不受重视。德国经济仍以重工业为主,高科技产业没有迅速成长起来,这使德国经济的产业结构相对落后。 
 

英国《金融时报》2月2日发表沃尔夫冈·明肖的文章《日本与德国:谁的前景更光明》。文章认为“日本的经济前景比德国明朗”。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反而对日本经济心存怀疑,对德国经济却较为乐观,原因如下:

日本的尴尬

日本经济为何进入1990年代以来,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总是一副萎靡不振、止步不前的景象呢?它的深层次原因何在呢?

首先是日本产业政策的失败。在日本的产业政策中,行政的影响很大,政府对企业施加的影响太大。从短期看,这种积极的行政干预对经济的高速增长是有益的;但从长期看,扭曲了市场价格信号,打破了均衡利益规律,使得各个产业部门不能协调发展,导致一些产业部门畸形发展。

日本汽车工业体系庞大,但汽车大量过剩,就是产业政策失衡带来的后果。再如,在软件业上,日本政府在销售、产品开发上都给予大量的补贴和税收优惠,信息技术促进机构向计算机服务公司提供了贷款担保。由于政府过度保护,日本软件公司没有一家进入全球20家顶尖软件公司的名单。

实际上,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产业政策的实施不能再以政府直接投资(主要是建立国有企业)和直接干预为主,而应转向为企业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即产业结构政策的重点应体现在发展环境的优化上。

其次是日本长期忽视对基础科学的研究。长期以来,日本都是依靠引进欧美国家的科技成果,然后加以消化和吸收,在当今特别需要技术创新的时代,日本自然就落在了后面。日本不拥有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学家,而拥有最优秀的工程师,能把产品制造得极其精美,甚至有时到了极致,但始终不能超越模仿阶段。而当今世界最需要的成果是科技革命性成果,而不是改良性成果,正缘于此,日本的产业结构一直集中在家电等传统产业上,始终没有创新性质的产品。

以下三个资料作为例证:一是在日本的整个科研中基础研究的比重只有14.5%(按研究经费计算),而美国与德国大约分别占50%和40%。日本的科学论文指数只有81,不仅远远低于以色列的376、西欧的295、美国的144,而且比世界平均指数低19%。一般认为,日本的应用研究比较强,然而,实际上日本在应用研究方面真正比美国占优势的仅是生产、机械领域,其他如生命科学、新型电子、海洋与地球科学、能源技术等均不如美国。日本在原理发掘型或技术突破型的技术开发方面较弱,而在改良型上较强。二是日本几乎没有研究导向型大学。日本虽然自1870年以来发展了极好的学校教育体系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