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 评论 > 社论 >
冷静应对伊朗核危机
导语:毫无疑问,伊朗的核武化将在埃及、沙特等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国际防核扩散体系亦有土崩瓦解之虞。

本报评论员 刘波

围绕伊朗核问题的国际冲突近期进一步加剧。3月24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1747号决议,决定对伊朗实施更加严厉的制裁措施,以促使伊朗在60天内冻结所有与铀浓缩及铀转化有关的活动。而伊朗则继续保持其桀骜不驯的姿态,甚至指联合国的决议为“非法”。

尽管伊朗坚称其核活动系出于和平目的,但事实上,伊朗的民用浓缩铀循环一旦完成,距离制造武器级的浓缩铀其实只有一步之遥。毫无疑问,伊朗的核武化将在埃及、沙特等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国际防核扩散体系亦有土崩瓦解之虞。有鉴于此,中国政府投票赞成的1747号决议,正是支持国际社会向伊朗发出明确信息。

但与此同时,该决议并不包含授权动武条款,而且强调继续寻求通过谈判解决伊核问题。然而近期美国却加强了在伊朗周边的军事部署,不仅增派了一个航空母舰编队,而且在15名英国士兵被伊朗海军扣留后的紧张形势下,于波斯湾北部海域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由于美国政府一直未明确排除对伊动武选项,分析家正在担忧这或许是军事打击的前兆。

但如果说伊朗可疑的核计划是一个重大国际问题的话,军事打击伊朗核设施、甚至寻求以武力在伊朗实现“政权更迭”,并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药方,甚至可能带来更大的问题。

旷日持久、前景暗淡的伊拉克战争已经使美国陆军兵力大受牵制,由空军或者特种部队进行“外科手术式”打击可能是美国目前惟一可选择的进攻方式。此种有限打击能否摧毁伊朗的核设施尚存疑问,更难完成“政权更迭”。而且动武势必激发伊朗的民族情绪,反而使持激进民粹主义立场的伊朗总统内贾德重获支持。伊朗手中也有不少好牌,如以切断霍尔木兹海峡输油线路、鼓动伊拉克南部什叶派起事等作为报复手段,这会令中东石油供应与地区稳定更受威胁。

简言之,动武可能导致一种“双输”结局。一个持冷静态度的国家既应敦促伊朗弃核,也应努力劝阻美国动武。俄罗斯外交部于3月26日发布的外交政策研究文件中即一方面警告美国勿对伊朗动武,另一方面批评伊朗政府“不具建设性”的立场,强调在伊朗国家利益和维护核不扩散体制之间寻求平衡。

深层次而言,伊朗核危机的根结在于美伊关系,早有学者指出,伊朗在铀浓缩问题上的强硬态度意在逼迫美国走出联合国框架,与伊朗单独谈判。而美伊不和的原因除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两国间的多起历史恩怨外,内贾德呼吁消灭以色列的言论,以及美国声称伊朗对恐怖主义的支持,也是两个重要方面。

内贾德代表伊朗极端保守派别,他关于以色列的言论激起强烈国际反应,但伊朗对外政策的决策权并不握于总统之手,而是由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掌控。事实上2003年伊朗政府在给美国的信中曾经提到,哈梅内伊支持2002年4月阿拉伯联盟提出的“阿拉伯和平倡议”,该倡议接受巴以问题上的“两国方案”,暗示伊朗有以承认以色列的存在权作为和美国讨价还价手段的意思。

而伊朗是世界恐怖主义大本营的说法,似乎更应归为布什政府的一种宣传。9·11事件的参与者无一来自伊朗;根据“世界公共舆论”机构(WPO)1月20日的调查,90%的伊朗人表示不喜欢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事实上本·拉登的庇护者塔利班政权是伊朗宿敌,双方在1998年几乎兵戎相见。2001年阿富汗战争中美国推翻塔利班政权,伊朗也予以默认的配合。伊朗此类举动的最终目的都在于寻求与美国直接谈判。

解决目前危机的最好方式是穷尽所有和平手段,争取将伊朗政府拉离现行核轨道。美国政治决策层中亦不乏与伊朗“接触”的声音,如去年12月美国的《贝克-汉密尔顿报告》即建议布什政府与伊朗达成“宏大交易”,以恢复正常外交与经济关系换取伊朗放弃核计划,建立由联合国监督的中立机构向伊朗提供核燃料。尽管布什政府目前尚持强硬立场,但也不排除双方经过利益权衡达成妥协的可能性。

由此可见,伊朗核问题各方尚有巨大博弈空间,远未达到最后摊牌地步。另一方面,由于对伊朗长期实施单方制裁,美国在伊朗并无重要的经济利益,倾向于制定足以严厉打击伊朗的制裁措施,但中、俄两国在伊朗尚有巨大的能源与地缘战略利益。鉴于此,我们认为,作为一个冷静、理性的大国,中国应当善于在对国际社会负责和对本国利益负责之间进行巧妙的平衡,甚至适时在解决国际冲突中扮演更积极的协调者角色。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