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 评论 > 社论 >
我们需要国学快餐吗
导语:国学“快餐化”是将晦涩难懂的国学经典最大限度地通俗化、人性化和大众化,是时代必然。

最近,《论语》、《庄子》等国学经典的大众化讲解,被许多人视为“快餐化”的庸俗误读。笔者以为,国学“快餐化”是将晦涩难懂的国学经典最大限度地通俗化、人性化和大众化,是时代必然。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下,人们对于文化的消费往往是通过电视、网络和畅销书籍这类大众文化载体来实现的。这决定了国学经典如果要传播到民间的意识形态之中,必须要经过适合民间口味的“快餐化”改造。就像网友们所说,国学经典是不好消化的豆粒,“国学快餐”则是容易吸收的美味豆腐。

“国学快餐”改变了国学经典尘封于图书馆和寄生于学术的高高在上,打破了文化界独品的学术特权,打通了人人共享国学文化的渠道,使普通百姓和学术界拥有国学经典同等话语权。

“国学快餐”作为传统国学的“现代文化创造”,说不定将来也会成为经典。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美国历史学家房龙将神圣不可侵犯的《圣经》,改造为通俗化的《圣经故事》,成就其“文化史权威”;英国散文家兰姆姐弟将莎士比亚深奥的戏剧作品,改编成通俗易懂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风行全球,原汁原味的莎翁戏剧反而少人问津;《苏菲的世界》则是以侦探小说的模式和语言,解析哲学史上最牛的哲学家们的思想,从而成为20世纪100部经典之一……

相较于西方国家文化人士对经典名著的通俗化再造,中国国学“快餐化”的大众改造还处于初始阶段。在全球化时代的快节奏下,现代化的关键词是“通俗”,任何经典要想在现代社会发挥影响力,也都要经历“通俗化”的改造。(张敬伟)

“国学快餐”可以休矣

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收视率、覆盖面数以百万、千万计,从“易中天品三国”到阎崇年、隋丽娟讲清史、说慈禧,一个比一个火爆。近来《于丹心得》更是盛况空前。这不免让我又喜又忧,喜的是传统国学再次受到当代大众的青睐,忧的是倘如此广度、深度和热度的“传统国学大倾销”,其倾销的产品很多“货不对板”。

还必须看到,有些误导并非明星学者水平不足,而是有意为之,如于丹把“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小人解释为“小孩子”,并声称当时“小人”的意思应该就是小孩子。但同样是她,却在同一本书里“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小人难事而易说也”等多处把“小人”解释为大家公认的定义,这显然折射了对待国学、传统和典籍的实用主义态度。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其他一些明星学者的快餐式演讲中。

大众需要亲近国学,但是,国学却很难通过快餐的形式深深地根植于大众的心灵。中国国学是中华民族通过数千年的传承、诠释和发扬积累下来的精神食粮,从古至今每一位国学大师,都是通过博闻强记的方式才能融会贯通,而那些真正领悟国学精神的普通民众,也都是采用了长期研读甚至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正是中华文明能够连绵不断、蔓延至今的内在原因。

在当前这个快节奏时代,“快餐化”的东西太多了,日常饮食、发明创造、学位文凭甚至恋爱结婚,充斥整个浮躁的社会。如果我们连最后一块严肃、稳重的国学阵地都“快餐化”了,那么,中国还能靠什么向世界宣称自己是“文明古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呢?

作者:陶短房 摘自市场报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