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 评论 > 社论 >
走下“改造”圣坛政治课方能引人入胜
导语:只有走下“改造”圣坛,由从至上而下的单一向度的“灌输”打通转向平等的双向交流。政治课才能引人入胜,重现生机。

刘效仁/文

“学生不欢迎,老师没兴趣”,一段时间来已成为一些高校政治课的一种常态。“不要企图‘改造’我们的学生。让学生们实实在在、真心真意地接受一些观点,多年后还能回想起政治课堂上一些对他们有益的东西,就是‘两课’教师和课堂的成功。”武汉大学教授宋俭如是说。笔者以为,只有走下“改造”圣坛,不是“引人入圣”,而是平等交流和心悦诚服,政治课才能“引人入胜”,重现生机。正因高校政治课是当下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缩影,关注其改革进程具有现实意义。(据《中国青年报》日前报道)

北京海淀区一所高校坐满百余名学生的教室内,十几台笔记本电脑特别“扎眼”,学生或浏览网页,或下载电影或网络聊天。其余大多数不是睡觉就是在看英语书,真正专心听讲的屈指可数。之所以能来上课,只因怕点名,“缺课被抓的话会影响期末成绩。”这情景既滑稽可笑,又令人顿生荒唐悲哀之叹。其实,政治课教学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尽管从1950年开始直到2005年,至今进行了八次改革,却一直都未能摆脱“改造”“引人入圣”这一宏大主题。这也是其面目可畏,了无生趣,缺乏灵气,“学生不欢迎,老师没兴趣”的根本原因。

我不是说,人是不需要改造、不能改造的。但人的思想改造和道德塑造,都只能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只能是日积入累由浅入深潜移默化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种主动悦纳沟通认同,从而自觉自省的平等对话。都必须摆脱居高临下“教师爷”式的“训诫”、家长式的“武断”和行政命令式的霸道,理当从至上而下的单一向度的“灌输”“打通”转向平等的双向交流。

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内部机理和知识体系。无论事实的真,物理的美还是人性的善,都是由具体可感的知识体系作依托的。并非简单的教条,空洞无物的说教,更不是僵化的文本,而靠丰富性、多元化、实践性以及不确定性,本身充满了哲理的思辩和辩证的情趣,以无穷的探索魅力赢得受众的喜爱。但不少的政治学原理变成了干巴巴的教条,把科学的发展的理论抽象为僵死不变的结论。甚至变成了一种自恋自矜,一种唯我独尊一贯正确的政治说教。这是人们厌倦和远离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政治教育是对人的教育,也是做人的教育。实质在于教人怎样做人,做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人,而不是拔着自己的头发一心脱离大地母亲的安泰,也不是做一个不食人间烟火泯灭欲望的圣人。做人的教育需要的是可以亲近、触摸和足以实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不是高高在上,不着边际,丈二和尚让人摸不着头脑,形而上的高头讲章。这同时意味着,必须考量受教育者的感受,尊重学生的个性、爱好、情趣和权利,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作为教师就必须平等的与学生对话,以平和的心态、平等的口吻、平凡的事例、平实的风格面对学生。甚至需要扮演“心理医生”的角色,学会倾听,针对学生的心理疾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和救助,真正是一个良师,“良医”。

政治教育既然是双向交流,就必须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这种参与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也不是单纯的学生登台老师听讲,而是知识的真正融会,观点的真正碰撞和文化多元的真正包容。实践也不是简单地做一两次社会调查,而是真正的融入社会,比如通过做义工的实践,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劳动、付出、奉献的价值、意义和快乐。对城市流动商贩生存困境的切身体会,感悟生活在社会底层百姓的疾苦,增强实现社会公正的责任意识等等。通过真实的社会现实环境和不为遮蔽的真实信息,使政治课变得通透、理性而充满了生活气息。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政治课老师不仅必须是这门科学的渊博学者,是所授政治理论的坚定信仰者,而且更是一个可贵的实践者,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遵守学术道德,恪守职业道德,敬业精业,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有道德,高尚的人。而不是言是行非,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台上说人台下人说的伪道士。当下的校园早已不是一片净土,一些为人师表者成了金钱的奴隶,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甚至不惜剽窃抄袭。要这样的人从事政治教学,其受欢迎程度可想而知。

(来源:红网)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