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零点集团公布《中国公众城市宜居指数2006年度报告》,在城市包容性排行榜中,三亚、成都和深圳居前三,而上海、北京和大连分列倒数前三。(4月24日《京华时报》)
就在报告公布的当天下午,在首都图书馆附近,因为小商贩在便道上摆摊引发一起城管野蛮执法事件。路过此地的白教授说了几句公道话,不想竟被城管队员暴打,后又遭到围攻。(4月25日《北京晚报》)
“京城居,大不易”,对于北京在人口和就业等方面的“傲慢与偏见”,媒体多有批评。以社会普遍关心的摊贩解禁问题为例,目前反对解禁的一种代表性意见是“北京特殊论”:北京是首都,况且2008年即将召开奥运会。理由看似充分,却经不起推敲。同样是首都并且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无论是伦敦、巴黎还是东京、首尔,都活跃着小贩的身影。在美国权力中枢的白宫和国会周围,都有数十家小摊贩。鉴于强大的示范效应,北京的“特殊性”理应体现在“首善”上,即王岐山市长所说的“要有首都的胸怀”。至于那些形形色色的“人口准入论”者,不妨想想王岐山市长的另一句话:“在座的各位基本上过不了三代就是农民。”北京市有关部门负责人曾表示,“北京的城管执法部门,一定要适应新北京、新奥运的要求。”“oneworldonedream”的口号里,莫非就没有小贩的一个梦想?届时北京如何安置街头小贩,或将成为对“人文奥运”理念的考验之一。无法想象,一个身揣“防城管作战地图”玩“猫鼠游戏”的小贩如何成为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主体?小贩杀死城管的悲剧不应重演。
2005年,纽约市市长否决了市议会的“人行道摊位修正法案”。以纽约的现代化程度,尚有1.2万名有执照的街头小贩。洛杉矶市中心的“乞讨街”,似乎也没有让紧邻的好莱坞星光大道黯淡多少。地价高居全球一流的香港中环,还可以找到卖针头线脑的小贩!难道我们的“无摊城市”要像山西乔家大院那样以一堵高墙将自己隔为“现代化”的“孤岛”?
何为大国?不妨听听美国第36任总统林登·约翰逊的说法:“我无意去做一个兴建帝国、追求荣耀和扩大版图的总统。我愿意做这样的总统:教育孩子,扶贫救弱,保护每一个公民在所有选举中的选举权。”此谓“伟大社会”的梦想。何为大都市?其标志也决不在于拥有“世界第一区政府”之类的豪华政府大楼,而是看它是不是让普通市民、小贩、流浪汉乃至乞丐也过得快乐,此谓“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对于城市生态来说,“木本经济”固然重要,“草根经济”、“苔鲜经济”同样不可或缺。那种乌托邦式的“无摊城市”,只会导致城市活力的萎缩,进而影响其人文品格。
著名商业思想家拉姆·查兰认为,“杰克·韦尔奇和街头小贩的商业才智是一样的!”“台湾IT教父”施振荣成功后,不止一次提到他童年时摆摊卖鸭蛋的经验;“领带大王”曾宪梓亦曾有过在跳蚤市场摆摊的经历;在众多“草根浙商”中,正泰集团总裁南存辉、“缝纫机大王”邱继宝都曾是修鞋匠;相声大师侯宝林从北京天桥“撂地”卖艺起步;音乐家谭盾刚到美国时,亦曾有过一段在纽约街头拉小提琴的经历。一场亚洲金融危机,则让泰国昔日的亿万富翁施利华沦为叫卖三明治的街头小贩。市场经济对应的是流动性社会,你怎敢断言今天的街头小贩就不会成长为未来的企业巨子?今天的街头“北漂”中不会冒出明日之星?抑或往坏处想,自己就一定不会遭遇施利华那样的困境?
美国著名政治学者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而正义总意味着平等。一个不能平等保护小贩的小三轮的社会同样也保护不了企业家的合法权利!一个社会若仅止于个人奋斗,而无制度性的整体推进,则一切幸福皆可疑,所谓的成功者亦不过是在钢丝上跳舞。
晚年的海明威在回首往事时,对曾经厚待他的巴黎一往情深:“巴黎是一个流动的圣节。”然而,在波德莱尔的笔下,巴黎却成了“肥胖的淫荡的婊子”。本应“海纳百川”、“首善之区”的上海、北京却居城市包容性排行榜之末,这结果固然让人不悦。然而,“宽容比自由更重要”,虚心对待来自各方的批评,正是包容性的题中应有之义。
微软公司创办25周年庆典之际,《今日美国报》记者采访比尔·盖茨,问他对美国政府决定分割微软的看法,他回答说:“撇开这宗诉讼不谈,这仍是一个利于创业的伟大国度。我对这个国家的感激,远胜于这宗针对我们的官司。”2006年初,美国共和党在国会提议案要求加强对非法移民的管制,加州州长施瓦辛格在《洛杉矶时报》发表文章,以自己从一个不怎么会说英语的欧洲移民,成为演艺与政治明星的成长史为例,说明移民对于“美国梦”的核心价值。正是这种制度性的包容,保证了美国的自由与繁荣。
据报道,有小学生建议在奥运期间对农民工予以限制。这自然与其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无关系。我们当然可以原谅孩子的无知,但令人忧虑的是,在这种排外意识支配下的社会,农民工的孩子还如何与别人“比明天”?
请允许我摘引网上一位母亲的话作为本文的结尾:“作为一个北京小学生的母亲,我想,我儿子将来是否可以进北大清华不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是我希望将来他能够生活在一个进步平等的环境里。在一个不平等的环境里,做个一类大学的学生也没有什么可骄傲的。尽管在教育这一方面他占到了一点小便宜,但他有可能受到其他的不公正待遇。公平的社会是所有中国人的未来,那里也将有我儿子的未来。”
作者:蔡哲远 摘自中国保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