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 评论 > 社论 >
加息扭转不了牛势
导语:既然流动性是无法通过紧缩性政策所改变,那么紧缩性政策也无法改变因此而引发的资本市场上涨。

5月15日,央行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再次实施,存款准备金率上调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年内第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至此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11%。

显然,央行此举旨在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然而流动性过剩问题似乎并不会因此而减轻。最新公布的四月份金融数据显示,当月消费价格指数CPI达到了3%,触及了央行之前制定的涨幅上限。在这一数据公布的影响之下,央行将再度加息的预期随之升温。对于加息最为敏感的无外乎资本市场了,最近两天资本市场的大幅振荡似乎正在预示着紧缩政策的即将来临。

然而问题在于,紧缩性货币政策真的能够彻底抑制流动性过剩问题吗?如果说资金供给过剩是推动资本市场走牛的主要因素,那么“加息预期”能够改变目前资本市场资金供给过剩的现状吗?

从理论上讲,过多的流动性只有通过两个途径予以消化:或者通货膨胀、或者资产价格上涨。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7%,但是扣除粮价翘尾因素,事实上仅上涨1.2%,与上年持平。可见,过剩的流动性并未形成恶性的通货膨胀。这也就意味着,在证券市场财富效应的吸引下,这些游资将会流入股市,从而成为支撑牛市行情的中流砥柱。

中国台湾地区、日本及韩国本币升值的经历表明,当本币币值由低估走入升值通道时,必然引发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而且货币当局无法依靠单一的货币政策来实现流动性的逆转。以台湾地区为例,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对新台币的升值预期引发了热钱流入,当地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价格应声而起。初始阶段,台湾当局仅采取了发行债券等紧缩性的公开市场操作。然而,这种紧缩的货币政策只是延缓货币供给扩张的压力,而并未根治游资泛滥问题。最后,当地政府在取消结售汇制度、经济结构调整等综合性政策的疏导下,才平息了流动性过剩的危机。

既然流动性是无法通过紧缩性政策所改变,那么紧缩性政策也无法改变因此而引发的资本市场上涨。如果非要通过外力硬性打压资本市场走势,只会使得泛滥的社会资金去自寻其他出路,比如房地产市场、贵金属市场,甚至邮币市场等等。而这样的流向只会造成更大范围的社会问题或者投资风险,进一步加大投资监控的难度。

单一的货币政策无益于从根本上缓解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因此加息预期也很难改变资金供给过剩的资本市场状况。同时需要强调的是,流动性过剩并非注定是“洪水猛兽”,通过完善而有效的制度建设,流动性过剩也能够成为促进资本市场发展壮大的积极力量。

在目前货币供给充盈、资本市场盈利效应显现的情况下,社会资金大量流入资本市场属于正常、或者说无法避免的状况。所以,管理部门的职责在于如何让资本市场健康而有序地吸纳这些资金,避免因市场走势大起大落而伤害投资者利益,同时也避免波及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健性。而促使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唯一手段就是要通过增加供给来平衡供求双方的关系,比如实质性推进公司债券市场改革,最终形成一个规模至少等同于目前股市的债券市场;中移动、中石油、联想集团等“红筹”公司也将大规模回归A股市场等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对于流动性的分流作用不言而喻,同时也恰恰可以利用目前市场资金供给充分的现状,促进资本市场体制构成的进一步完善,使得大盘蓝筹公司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力,一举两得。

广州日报 马红漫(财经评论员)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