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再次发出通知,要求证券公司进一步加强投资者教育和风险揭示工作,采取各种有效方式让投资者充分理解“买者自负”的原则。强调买者自负,是因为以往的A股市场买者在一定程度上买者不必自负其责,因此才会出现政府进行的对价补偿。目前的股市与股改前全然的政策市不同,是一个彻底市场化的规则市场,要素之一就是投资者具有独立品格,政府负责规则的制订与监管,不管投资输赢。
A股市场上涨声急,曾经历过股疯时代的投资者、境外投资机构、从格林斯潘到李嘉诚一干名人都在警示市场泡沫风险。
中国股市有泡沫吗?这就需要回答,中国股市的最大风险究竟是什么?
与股改前的股市一样,中国股市最大的风险仍然是行政审批与政策干预。以试验性质登场、在中国经济舞台玩票的股市,意外地承担起中国市场经济改革深化主要手段的重任。如果说股改之前中国股市还只是地方中小国企脱贫摆动困境的工具,那么,在股改之后则成为中国核心大型国有企业建立市场治理结构的主要资源,央企与国有商业银行所占的市值比例就是明证。
改革依赖股改,股市依托行政。股改改变了利益分配形式,却没能改变中国股市行政性症结,大型国有企业撑起股市江山,国资管理部门对国有控股权作出行政规定,中小股东对公司治理没有发言权,他们有的是搭便车分享微利的权力。这导致中国股市寡头化严重,巨无霸的国企从银行到股市吸纳了无数的社会资金,由于政策的鼎力支持盘踞不去。这才是中国股市真正的危险,如果解决不好,中国股市有可能像俄罗斯股市一样,成为经济寡头无所顾忌的掠财场所。
一个奇特的悖论是,国有企业的控制者一方面表示国有企业上市的目的是为了借助资本市场相对透明的规则与约束,建立符合市场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但实际上却画地为牢地规定了投资者的权力不能越过他们的行政边界,中小股民对于公司管理者没有置喙余地。如果说基金经理唐建的老鼠仓容易被查获,那么从贵州茅台迷雾、中石化低价收购武石油流通股与非流通股的资产价格之争,则显示出监管层面对以国家股东利益为大旗的大股东的监管疲软症。
另一方面,虽然行政手段打压股市已被千夫所指,但股市的行政管制风格未变。如刘煜辉先生所说,中国的资本市场与十几年前的架构并未发生本质的变化,企业发股、配股、增发、定向增发、可转债发行、中长期债券发行仍存在很强的行政管制;上市公司还谈不上自主决定发行证券的品种、数量、时间、用途;企业融资的行政审批制度向“备案制”改革依然进展缓慢。适合一般企业的、初级层次的、区域性的资本市场则付诸阙如——一句话,A股市场依然是一个高度政府主导的集中型金融体制。
投资者就相当于在刀尖上起舞,火中取栗,一旦政府认为需要,在短期内就可推出连续加息政策与资本利得税,那么股市下跌顷刻可见。
政策干预与严厉的管制不除,就难以保证股市资源配置到经济活动最有效的行业与企业,难以推出适合投资需要的理财品种分流财富,就难以改变政策市中的政府信用透支,这才是我国经济中的硬伤,是最大的风险。
成都晚报 叶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