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网络游戏对商业利益的片面追求,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措施上,不会也不知道怎么去做。
要找到问题发生的源头,就要从青少年为什么玩游戏开始。青少年的游戏行为在没有网络游戏存在的时候,也是存在的,而且被认为是青少年的天性使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也鼓励让青少年在游戏中获得自然天性的生长,获得发展创造力和社会技能的原始积极经验。
青少年玩游戏除了自己获得积极经验外,还能在游戏中找到不同于家庭和学校的社会认同,这很可能是这些青少年最后获得社会认同和自我价值感的途径。
从问题的另一个决定因素,网络游戏来看:能否也让青少年获得这样的积极经验和社会认同呢?答案是肯定的。
其实,现今的游戏已经具有这样的功能,网络游戏就是因为让青少年获得了积极经验,才能够让他们一直玩下去,而且社会认同他们也能够在虚拟社会中获得。这里面关键的问题是,这些积极经验和社会认同过多地集中在了网络社会中,而与现实社会之间脱节。这些积极体验和社会认同在内容和形式上与现实社会接受的重叠部分太少,所以才为现实社会所不容。
那么,网络游戏从业者们如何在内容和形式上作出一些尝试,增加网络游戏与现实社会之间的重叠部分呢?
我们注意到,很多青少年游戏高手都有从网络回归现实的途径:参加游戏比赛,在比赛获奖后可以成为网络游戏行业的一员;或者立志开发网络游戏,从而学习很多相关专业技能和知识,进而成为网络游戏的研究者或者开发者。
这一类在网络游戏中生长出来的、带有网络游戏色彩的联系现实的途径,是目前良性实现网络游戏和现实社会过渡的一种现实途径。但对大多数不愿或不能参加比赛的青少年,或者只是参与娱乐功能的青少年,这类途径就不是一个现实的途径。
我们还注意到,很多青少年在玩网络游戏时,很多时候是和自己的同学一起玩的,这种玩法是青少年自然选择的,它符合青少年建立同伴关系,寻求现实同伴认同的需求。而这种玩法恰恰实现了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联结。
从以上两类现象,我们可以看出连接网络游戏和现实社会的可行办法。一是在游戏行业内部,把青少年在游戏中获得的积极经验和技能引导到对网络社会的创造上,这样青少年就可以顺利渡过从网络到现实的转换。二是在游戏设计上,就引导青少年在游戏中增加和现实同伴一起游戏的机会,增加青少年网络和现实社会之间的各种连接。
当然,我们或许可以找到更多的连接网络游戏和现实社会的途径,然后从这些途径入手,逐渐解决网络游戏和现实社会连接的问题。
可以想见的一些具有挑战和诱人前景的问题是:网络游戏能否让家长也在其中找到价值,并与青少年一起游戏呢?网络游戏能否融入学校生活中,为教师们所接受,并与青少年一起游戏呢?如果上面的目标很难达到,那么能否让家长和老师也能共享青少年网络游戏的情感呢?
相信按照这种方向去努力,游戏从业者能够找到更多的办法在同样保证商业利益的同时,实现其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让青少年能够在网络游戏的伴随下健康地成长。(作者为中山大学心理系教授)
第一财经日报 程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