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散人/文
高考了,观察高考最有意思的不是分数线高低。老实说,在多年计划生育政策与大学扩招之后,不能上大学的学生与当年好不容易考上大学的学生一样凤毛麟角。高考的准备工作其实更值得一看,并且完全可以体现出目前我国的社会发展水平。据说有的家长请假一周以上,有的张罗好吃好喝,有的帮助订“高考房”、氧气袋、营养套餐。看到这种状况,比什么GDP数字都更能直观表现出老百姓生活水准的提高。
总把高考比当年的科举,其实这两者在目前完全没有可比性。要是当年的科举也是这么陪考的话,每到科举之年,京城就成为了著名旅游景点。考虑到古代没有飞机火车之类的交通工具,往往远路的举子要走上几个月到一年才能到京城,落榜之后还要回家。如果都像现在高考一样,中华大地上就全年奔忙着赶考的大军,还都是家庭式的军团。
所以,现在高考陪考这件事从表面上来看,更像是医院陪护。氧气袋、营养套餐当然是题中应有之义。其实就从我们的考试制度与教育水平来说,学生也确实像是病人一般。到考试的时候,这种陪考自然也就表现为陪护了。
关于陪护、或者是陪考这件事,我是这么想的:能够让这么多家长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说明大家确实对这个事情比较重视。江湖传说,现在连大学生毕业都不好找工作,要是考不上大学,将来就可能没有一个锦绣的前途。这话说的对不对我不知道,我就知道在美国排名前十名的富翁里,有一半以上没上过大学。中国富翁排行榜里现在学历高的人开始多了起来,其实好多也是发财后买来的学位,跟我们好多领导干部的硕士、博士学历是一个意思。
说到财富,这应该是个成功的标志了。据说这些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倒不是因为上了什么学,而是有一种独立、奋斗的精神。但我们这些可爱的陪护家长们,恰恰就没让孩子从小培养这种精神,可他们的理由居然是让孩子考上大学,然后在社会上功成名就。
你看,这就是陪护之悖论。一方面家长希望孩子将来成功,一方面又用自己的行为在为孩子将来设置障碍,爱之足以害之,此之谓也。但你又不能阻止家长在这个时候进行这种活动,因为基本上这也算解决了家长们的一个心理负担:不论孩子是不是考好,至少我尽了心力,将来埋怨不到我头上。
不知道这些家长是否这样想过,如此的过于关心,是不是给孩子的心理更大的负担?要知道,我们这里从来都是用物质来奖励读书的,现在已经提前用物质来满足了,孩子就应该拿出一个至少说得过去的成绩来证明自己配得到这种特殊待遇。比如说很可能答题的时候就会想,这道问答题如果做对了,正好可以抵上昨天那盘红烧海参。
所以,当孩子满纸都是昨天晚上的营养套餐时,我还真难想象,这些孩子将来是否能成为一个社会的栋梁。尤其是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下,大学生出来都只能说是半成品,另外一半需要社会与家长来塑造。而在这里,只有对病人式的陪护,塑造何谈呢?这倒更像学校与家长的一次合谋,断送掉孩子们本来最该学会的精神。
(来源:信息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