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 评论 > 社论 >
中国农村的出路在哪里
导语:充满活力的农村的前提是充分就业的农村,每家农户平均耕地有三四公顷,一些小规模的农户同时还要适当兼业。

党国英/文

中国农民,我指的是那些真正务农的农民,其年人均收入很难超过3000元人民币,应该不到工商业领域人均收入的1/4。在我看来,其背后的原因,在于务农者平均每年的劳动时间也大约不足工商业劳动者平均年劳动时间的1/4。我的访问表明,在东部地区,一个农民的田间劳动日(8小时)可以挣到50元人民币,但一个简单劳动力在城市工作同样的时间才能挣到20元左右(北京)。农村聚集了一个半失业人口构成的群体,他们平均每户耕作着半公顷土地。这样一个人群放在任何国家都不会富裕,都只能过穷日子。

现在农村地区的农户有2.5亿,如果这个数量变为5000万,中国农村的面貌就会有根本不同。那个时候,农民的人均收入将数倍于现在;一些地方的农民收入甚至超过城市平均水平。那个时候,中国农村的农业居民将集中在小型社区里;这些村庄数量可以不少,但每个农庄只有二三十户人家。现在的大部分人口将走向大城市和新兴城市。

农业要保持一定的竞争性,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的农业政策不是鼓励竞争,而是保护落后。我访问过一个英国农场,它5年没有赢利,也没有向国家交所得税,但政府每年都给它补贴5万-6万英镑,它怎么能有成长的压力?一些国家实行激进的土地政策,结果给农场兼并集中造成了很大困难,长期保持小规模农业,也丢掉了农业的高效率,使食品价格居高不下。

中国农业必须有一定的竞争性。在市场的压力下,总应该有一些家庭农业出现亏损,不得不放弃农业,到城市去生活工作。通过竞争,留在农村的农民应该是比较热爱务农,又有务农技能的农民。这样,人们现在担心的人口流动的“逆向淘汰”问题将得以解决,就是说,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应该不是最差的,而离开农村的劳动力也不一定是最好的。充满活力的农村的前提是充分就业的农村,每家农户平均耕地该有三四公顷,一些小规模的农户同时还要适当兼业。

(原载6月13日《南方农村报》,作者党国英,本报有删节)

(来源:南方都市报)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