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文
原文标题为《伴随经济转型股市陷入阵痛》
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漫长的转型过程,股市也会相应地进入阵痛期。认清形势方能运筹帷幄,听信中国股市万点预测以为遍地黄金十分危险。
昨日,沪指早盘重登4300点高位,但沪深尾市双双跳水,市场谨慎心态显露无遗。市场进入敏感时期,各种政策信号纷纷出炉,投资者理应持谨慎态度,去除把利空当利好的逆向思维模式,更要对宏观经济形势有更准确的把握。
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从查处银行违规资金入市到红筹股回归,可以让投资者稍感安心,政府越来越多地动用市场与监管手段调控股市,对中国股市长期发展而言是利好。但一些公司则会受到短期市场波动的影响,股价下行。长期利好短期利空,投资者风险大增。
股市可能面临资金枯竭
A股市场是个资金推动型的市场。在各路资金的推动下,才能够风助火势节节攀升。但从宏观经济层面而言,我国的资金并不充裕,目前我国股市资金多,是有关方面提供的商品即上市公司少衬托下显得钱多,而不是财富真的增长到与成熟市场并肩。
如果把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设立一道严格的防火墙,防止本应投向未上市企业的贷款在股市充当先锋队,由此发生的连带效应将使资金进一步耗散。事实上,我国目前的居民储蓄存款增幅远不如政府与企业存款,目前的新增开户数与基金申购已呈下降趋势。
相比股市而言,政府毫无疑问更看重银行资金的安全性。股市的火爆已使有关部门担忧银行存款总额的下降,以及短存长贷的风险。对于刚刚注资动过手术的中国银行业而言,这样的风险是不可承受之重。因此,只要股市上涨威胁到银行的安全,政府会毫不犹豫做出保护后者的选择,防火墙会越来越高,绝不会容许银行与股市风险交叉传染。
本周一收盘后,银监会发布消息,称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8家银行因为企业挪用近40亿元信贷资金进入股市而被查处。
这一监管举措是收紧流动性的明确信号,表面上矛头针对的是银行与企业,实际上是隔山打牛的招术,意在约束股市之狂性。
这也表明管理层对股市的监管不仅不会放松,还会多家监管机构协同作战,将使银行进一步加强管理,严格控制信贷资金进入股市,此时不听监管,无异于战时不服从军纪。
资金紧缩政策不止于此。据报道,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在下周审议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购买外汇,委托即将成立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运作,这意味着这个备受全球投资界关注的国家投资公司已进入实质性筹备阶段,而发行国债购买外汇储备也被认为是国家回收流动性,宏观紧缩的重要举措之一。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管理的外汇储备约占整体外汇储备的20%左右,即两千亿至三千亿美元的规模,累计吸收约两万亿元人民币,虽然不可能一次发行收紧流动性,但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远高于提高准备金率的效果。
目前,我国股市有18万亿市值,5月份深沪股市资金存量超过1万亿。但国泰君安的研究报告指出,单纯看流出,市场存量的保证金余额将在13-14个月后基本耗尽。一年的交易成本与红筹回归、商业银行发行、中信证券等公司增发、大小非的减持无不需要资金支持,那种认为资金基本面没有问题的看法站不住脚。除非政府大规模提高QFII额度,或者放开融资融券,否则,资金问题永远是第一位的问题。
股市与经济结构一起转型
我国的经济结构正在逐步转变的过程之中,一些依靠出口退税薄利勉强为生的企业利润会大降,同时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环保、最低工资等要求的提高节节攀升。这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也就是说,中国企业不可能像改革初期一样以低廉的资源与污染为代价生产灰色利润。
一则与此相关的消息是,从7月1日起,国家将调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本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力度和范围空前,被列入调整“大名单”的2831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直观地看,这一调整会对磷化工、纯碱、染料等化工行业、造纸行业、家具、纺织行业等出口主导的行业产生结构性的抑制作用,国内企业将在前期承担主要成本。而新的订单下达以后,除非企业能够通过谈判使双方分摊成本,否则前景不容乐观。
这表明,在国际市场与外汇储备越来越强大的压力下,中国的外向型经济结构出现转向的信号。
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漫长的转型过程,股市也会相应地进入阵痛期,中国股市从来都忠实地反映经济状况以及结构性弊端,牛熊时期都是如此。转型成本究竟有多高,尚不得而知,却事关每家企业、每个投资者的切身利益。随着司法部门对审计责任的设定以及监管层近期的表态,将使炒作中报行情有所收敛。认清形势方能运筹帷幄,在经济转型期和行业、企业分化期,听信中国股市万点预测以为遍地黄金十分危险。
(来源:新京报 和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