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防组事件公益诉讼启示
导语:牙防组事件是近年来比较典型的案例,它告诉我们公益诉讼可以动员舆论达到促使政府机关改正失误的目标

张沉北京报道
经济观察报:我们知道最近很多媒体都在找你,你为什么不愿意接受采访呢?

李刚:我是很不想再对牙防组事件发表言论了,有一些疲惫。近日连续看了山西黑砖窑事件的报道,还是忍不住说几句。

经济观察报:这两个事件有什么关系吗?

李刚:是的,我们的法律制度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制约出了问题。行政机关渎职失职、相互之间推诿责任,特别是对涉及人民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问题,更是“一压二瞒三拖”,实在拖不下去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要么找个替罪羊,草草收场。我看有必要进行全民讨论,找到治理各级行政机关渎职违法的有效途径。

经济观察报:6月11日,卫生部公布了审计结果说牙防组违规“认证”收入208万及收取赞助款18.4万,加起来不到230万,与之前有媒体报道的2700多万有很大出入,你如何看待卫生部对牙防组的审计结果?

李刚:还是那句话,对牙防组的善后暴露了当前我国对行政机关监督的相关制度缺陷。对行政机关的监督,不外乎对事、人、财的监督。卫生部对牙防组的审计结果不管是不是准确,程序上的合法性首先就大打折扣。更何况卫生部对审计的内容并没有全部予以披露,隐瞒了很多公众有权知悉的信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舆论对牙防组财务责任的追问只会不了了之。但是牙防组无疑已经成为一个标本,从不同的视角我们可以发现其不同的意义。比如,从审计制度的完善方面应当建立全面的独立审计制度,行政机关及其所成立的机构都应当纳入各级审计部门审查的范围,即使是自行审查其结果,也应当接受有关审计机构的再审核。审计信息的公布应当全面而不应笼统指称某某单位违法,不能仅仅公布一个违法的数字。从行政问责制度完善方面看,应当规定凡是行政机关违法的,一律应当由监察部门主办查处并向社会公布,监察部门必须对媒体曝光和人民举报的行政机关违法事件进行查处并定期公告。

经济观察报:卫生部有关领导承认对牙防组管理不当,并要追究牙防组有关人员的责任。但牙防组违规认证存在不是一天两天,你认为牙防组能多年存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李刚:多么轻描淡写的管理不当责任啊,我们还能说什么呢?

经济观察报:当初是什么原因促使你起诉牙防组的?你掌握了多少资料之后才开始起诉的?起诉时有十足的把握吗?这里是否涉及到利益瓜葛呢?

李刚:当我们有了牙防组不具有认证资格的证据之后就可以起诉了。我们对牙防组是否违规的问题十分有把握,但是对法院是否受理就没有把握了,事实也证明了我们的担心。司法不独立是当前公民通过诉讼维护公共利益的最大问题,当行政机关成为公共利益的侵害人时,我们的权利保障体系脆弱性就显现无疑。

经济观察报:当朝阳法院不受理你的起诉时,你是什么感觉?在这个过程中,是否遇到过威胁或利诱?牙防组的人找过你吗?

李刚:为了公共利益而奔走法院的律师和公民,立案有多难,只有跑过的人才知道个中滋味。不夸张地说,如果心理素质不好你就不要跑了。威胁和利诱倒没有,只是过程中有过几次陌生人的电话和电邮要提供牙防组内部资料,结果都不了了之。

经济观察报:这一桩公益诉讼到今天,已经过去近两年的时间,据我了解,公益诉讼的状况多数都不乐观。你有什么感想?或者说,这一案件有什么启示?

李刚:我们2005年9月起诉认监委不查处牙防组的行政不作为诉讼,现在起诉材料还在北京市一中院呢,但是我心中还有希望在,这些年来一个个公益案件不是得到媒体的关注了吗?近年来虽然公益诉讼战况不佳,但公益律师正在走向大众,这个群体正在尝试发挥更大的影响。专门的公益诉讼律师事务所组建了,刊物出版了。更可喜的是这两年法学界对公益诉讼相关问题的研究更加深入,法学院的学生也更多地投身到公益诉讼的志愿服务中来。

经济观察报:为什么诉讼效果不好?

李刚:公益诉讼的参与者,不管是律师还是一般公民,显然都是理想主义者,但是我们也需要正视现实。当前侵害公共利益的事件层出不穷,大量的诉讼集中在消费者权益或与消费者权益相关的领域,在权利保护的广度和深度上有待加强,司法环境仍有待改善。不过近年来,媒体报道了大量的公益诉讼案件,公益诉讼赢得了舆论支持,虽然大多数案件都败在了法庭上,却胜在了公众心中。

经济观察报:以后如遇到类似牙防组事件,你还会进行诉讼吗?

李刚:牙防组事件是近年来比较典型的案例,它告诉我们公益诉讼可以动员舆论达到促使政府机关改正失误的目标。公益诉讼案件需要精心设计和准备,承办律师需要和媒体、法学界等建立合作关系。公益诉讼需要根据当前的环境确立适当的目标,我愿意为公益诉讼继续努力。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