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 生活方式 > 艺术 >
何耀珊:慈善是更宽广的舞台
导语:

2007年10月2日,上海体育场,2007世界夏季特奥会正式拉开帷幕。流光溢彩的舞台上,来自新加坡的歌手何耀珊在八万多名现场观众面前唱响了大会主题歌——《世界有你有我》。

在此之前,她丝毫不了解“特奥会”这种形式。和那些智障的小朋友一起拍music video的时候,她发现自己总会盯着他们看,“这些小朋友很聪明,很难想象他们是智障,和普通人是没太多分别。”

在新加坡出生长大,随后因为音乐事业的发展去了美国。尽管可以说一口流利的中文,但是采访中偶尔转用英文表达的时刻,思维无疑显得更加流畅自如。何耀珊说自己是“外地的华人种子”。“我要试着多了解一点中国文化,向我的海外朋友们传播。”

当然,她不单单是个“文化使者”,还拥有一个更为重要的身份——“北京奥运会唱响奥运音乐大使”,同时兼任2007上海特奥会慈善奥林匹克爱心大使。

2003年,在丹麦的哥本哈根,何耀珊曾接受“2003年世界十大杰出青年奖”的奖项。而世界各地的歌迷们,更愿意称之为“心灵天后”。她觉得自己像是一个桥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慈善这个舞台对她来讲比歌唱更为宽广。

随时等待奥运召唤 

从小只是偶尔关注下奥运,没什么特别偶像的何耀珊,从来没想到自己的生命会和奥运有任何关联。

在成为08奥运音乐大使之前,她也没有以任何形式参与到奥运的相关活动之中。那天是在美国洛杉矶的家中,何耀珊听到助手向她转达这一消息的时候,简直觉得“像是做梦”。后来她了解到,华人、具备国际背景、热心公益事业、具备一定音乐成就,这几个因素结合在一起,她就成为了奥组委认同的最合适人选。

作为奥运音乐大使,何耀珊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到国内15所大学开唱。她还自发同阳光文化联合创办了“国际音乐基金”,鼓励和资助有才华的大学生为奥运创作主题曲。她还记得有一次到人民大学演出前,听说了一个“特别”的学生,很喜欢创作和唱歌,但是家境贫寒。何耀珊特意买了一只吉他在演出时送给他。“这些孩子们讲起奥运时的那种真诚打动了我。只有参与其中,端茶倒水都可以。我想这正是我们特别的地方。”

回到美国以后,何耀珊邀请黛安华伦(Diane Warren)为奥运填词谱曲,这首曲目目前已经递交到奥组委,而何耀珊同时与两位音乐大师大卫福斯特(David Foster)以及卡萝赛吉(Carole Baer Sager)合作的另两首歌曲,目前也处于后期制作阶段。

“不过歌是不嫌多的,用得到用不到无所谓。有灵感就写。”最终入围奥运主题曲的歌曲,赛前100天前才会正式公布。

不管创作一首还是更多,你所理解的奥运主题曲的精神是什么呢?“自然很大气嘛,因为是奥运的歌。但希望可以很特别,加入中国传统元素,有民族味道。我觉得二胡、古筝,这些传统的民族乐器声音很美。歌词方面,希望让其他的人其他国家的人感受到中国‘We are ready’的精神。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来呈现一种奥林匹克精神和人类间的友谊。”

对于制作和宣传重心在美国的何耀珊,大部分时间都待到美国家中。“我想以后我会尽可能的多来北京。无论是时间安排还是工作内容,我随时等待奥运召唤。感觉现在不是在做一份工作,而是我的家事。”何耀珊笑着说。

在香港,同为艺人的刘德华,每年10万资助香港运动员,特意为08残奥创作了单曲。而在刘自己的一家公司中,就有位员工是残奥运动员。当何耀珊在香港听刘德华为自己讲述这一系列故事的时候,受到很大的触动。“他不仅是语言上的支持,而真的用行动来帮助这些人。”

“我现在对残奥的事情也很感兴趣,但是不知道怎么参与,不过我觉得一定会有很多机会,我会积极的提醒他们(奥组委),说我要参与。”而为了更深刻感受特奥精神,何耀珊看了大量特奥运动员的故事和纪录片,那些练习的画面,让她感觉这些奥运参赛者背后的辛苦和付出,可能比普通人来得更辛苦,更需要尊敬。在她看来,这些同为奥运,却凝聚了更少目光的比赛,更期待人们的关注和投入。“我有华仔的EMAIL,可以写信给他,讨论怎么像他一样,为这件事做得更多。”

“慈善于我是最自然的事情” 

在当歌手之前,何耀珊的职业是专业的心理辅导师。这份工作的选择,和她个人的一段经历有很大关系。当她16岁的时候,曾经度过了两年艰难时光。当时在名校读书,无形中给自己施加了很大压力,患上了抑郁症,一得就是两年。“那时候是一群辅导老师帮我,慢慢走出来。就是这些人帮了我,才给我重生的机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也随之成为她定下的职业方向。

长期以来对音乐的热情,使得她在做心理辅导时,都会更多使用音乐作为“疗伤”的手段。“人生已经很悲苦,音乐是个很强大的力量,可以感染一个人的心情。心情不好,听到一首正面的歌曲,可能觉得人生没那么糟糕。”

有一次,何耀珊唱歌“疗伤”的时候,被一个音乐界的老板偶然听到,就通过朋友辗转找到了她,问她有没有兴趣做歌手。何耀珊觉得很意外,说很喜欢唱歌,但是从来没想过做歌手,因为目前的工作可以给她带来极大的满足感。这个音乐人对何说的这样一番话,改变了她的看法。“你有没有想过,辅导人只是一对一,但如果选择唱歌,你可能一对千,一对万,可以改变很多人的生活,给予他们希望。”何耀珊不曾料想,歌手本身会有这么大的影响,随即和对方签约,但希望在歌词上可以正面和鼓舞人心。

随后几年内,何耀珊先后有五支英文单曲登上美国告示牌舞曲排行榜的榜首;在英国音乐周刊排行榜上也同样居冠。2004年,她更成为第一位正式受邀参加格莱美音乐奖的亚洲歌手。

在音乐上取得的成就认可了她的努力。但是她倾注更多心血的依然是一直以来念念不忘的公益事业。

何耀珊的手机里有这样一张照片,一个个小孩子排着整齐的队伍,等着同她握手。“他们太乖了,我的小孩看到他们排队也跟着去排。当时班上最优秀的女孩子帮我打红领巾,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完全说不出话。我一直没认为自己做了很多,但是对他们可能意味着很多。”

这样的场景发生在贵州同仁。她从来没有想象过,要在颠簸不堪的山路上坐着车,7个小时去,7个小时回。“当时一路上一直往窗外看,很兴奋。”下车的时候,她看到那些孩子们都晒得黑黑的,“他们所担心的,是下雨天屋顶会不会漏水,这些事情对我们理所当然;他们一整天的乐趣就是去学校,每天走三四个小时,就是为了上学。相比新加坡的小孩实在太幸福了。”当她回到国内的时候,收到两个贵州小朋友写来的信,读着读着就哭了。

如今,她在国内辽宁、重庆、贵州都创办了自己的小学。上个月,她在河南省创办的第四所小学正式开学,还特意跑到河南为这所小学校揭幕。同样在河南,她还办有一个托儿所。在天津,设立了一个音乐学校。

“做歌手,和坐7个小时看学生,这种感觉完全不一样。”

在不久前特奥会的慈善拍卖晚宴上,何耀珊特意贡献出自己的两件私人物品:一幅为上海艺术家蒋云仲为她创作的画作,另一件是限量版的“Mer De Larmes”钻戒,钻戒上还刻有她的签名和上海2007特奥会的标志,两件物品合计拍下六十万的价格。同时,她还特意邀请了40多位企业家朋友,大部分集中于东南亚。“这是个很好的机会,让他们来中国,知道我在做什么,也让他们像我这样尽一份力。就像残奥,我想做,但是不知道做什么。我就希望把他们带过来,让他们认识不同的人,找到自己可以做的东西。”晚宴过后,有的企业家同她说,他们会去贵州建一些屋子。“我觉得很好,每个人可以尽的努力都不同。很多是我不能做到的东西。”

在新加坡,何耀珊拥有一个已经运作多年的基金会——city care,帮助家庭、智障小朋友,边缘青年、失业人群等各种各样需要帮助的人。“对我来讲,慈善是最自然的事情。在做歌手之前,我是个辅导老师,后来还创办了基金会。一直以来我都做这件事情。当了歌手之后,不一样的是,我具备了公共性,感染到很多歌迷朋友们,也来共同做慈善。这些帮助我做得更多。盖学校也好,辅导人也好,只要能帮助人,我都会做下去,哪怕有一天不当歌手了,但是慈善这个事情还是可以做下去。”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