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宏观政策经济应急 或加大财政作用
导语:网络版专稿 记者 宋清华 短期内可能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并带来原材料等要素价格的上涨,形成新的PPI和CPI上涨因素,央行面临着巨大的调控难度。

网络版专稿 记者 宋清华 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袭击中国四川省。汶川地震到底会对中国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在具体数据统计之前, 此次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尚不清楚,谁也无法得出准确的结论。但显然地震灾后会对通胀产生预期,货币从紧政策不大可能改变,政府或者会加大财政政策的使用。

通胀压力

地震可能会使通货膨胀问题恶化,至少会产生这样的预期。地震的发生,或使已经高企的粮食价格水平再度向上推动。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必然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短期内可能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并带来原材料等要素价格的上涨,形成新的PPI和CPI上涨因素,央行面临着巨大的调控难度。4月宏观经济数据显示,通胀和经济过热的风险并未减弱。经济运行中又出现了地震灾害因素,"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或许会更大",北大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表示。

货币政策

近期发生的地震灾害,市场对贷款的需求度将达到较高水平,流动性可能继续增加。高通胀必将持续一段时间,但地震带来的经济伤害使得加息的可能性重新估量。"地震对GDP的影响在局部,目前改变从紧的货币政策不大可能,但加息的可能性大大减小",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5月12日地震发生后,央行如期推出了提高准备金率的调控政策,表明在CPI数据没有明显好转的情况下,政府的信贷紧缩政策不会改变。

财政政策

在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的同时,稳健的财政政策依然是今年的另一主要宏观政策,本次大灾更加要求中央在短期内进行大规模的财政支出,对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信贷也会有一定的政策倾斜。专家建议,"通过货币政策解决供给方面的问题是发挥不了什么作用的,财政政策应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主要还要加大(财政)补贴。"

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出紧急通知,表示灾区价格主管部门可以及时启动限定差价率或者利润率、规定限价、实行提价申报制度和调价备案制度等干预措施;其他地区价格主管部门也要加强本地区调入灾区相关物资的价格监管,防止价格大幅上涨。通知还要求,已建立价格调节基金的地区,要积极动用价格调节基金,对受灾群众和重要农副产品生产、流通进行适当补贴,促进灾区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