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的dolcevita
导语:dolcevita是意大利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词汇,落实在物质的层面,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一座设计装修得漂漂亮亮的房子,然后才谈得上在里面吃妈妈做的美味的pasta和披萨,穿上美丽的衣服,与一大家人叽哩噜地聊天说话。

建筑师毕达宁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刘彤 米兰建筑师毕达宁(Danilo Beltrame)受聘于中国的最大的室内设计公司东易日盛,在北京生活了6个年头后随妻子去了澳大利亚。毕太太是欧盟驻中国的环境官员,在北京也生活了4年。这4年里,他们学会了一点点中文,可以很自由地打车和上饭馆,或者去雅秀这样的地方买东西。作为环境官员,毕太太对北京很失望,而作为室内设计师的毕达宁,真的很享受这6年的dolcevita(美好生活)。

dolcevita是意大利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词汇,落实在物质的层面,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一座设计装修得漂漂亮亮的房子,然后才谈得上在里面吃妈妈做的美味的pasta和披萨,穿上美丽的衣服,与一大家人叽哩噜地聊天说话。米兰国际家具展就是意式美好生活的注脚。这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室内设计展览,作为设计之城的米兰,每年都会在三四月间度过狂欢的一段时间,人们会看到,室内设计居然像时装一样有着每年的潮流,天才设计师的脑子里到底装了多少疯狂的灵感?

毕达宁到北京之前,北京曾经有过一家叫做新世家的设计公司,最早在中国大力推广意大利式的dolcevi-ta。这家公司聘用过米兰建筑师约瑟夫·思考利为中国客户做设计。虽然当时已经有了丰意德、克拉斯等高端欧式家具在中国推出,但新世家最为人称道的是,它将意大利式的生活方式融合在平庸的家具销售中,制造出一幕幕梦幻般的场景,并对每幕场景命名分类,以对应不同消费群的审美趣味。为此,新世家在机场附近还专门建有一栋大楼,将这些充满设计灵感的家具进行陈设,取名米兰道。米兰道营造出的甜美生活方式出现在当时几乎所有重要媒体的生活方式版面,而新世家自己也创办了《国际家居》杂志,依托在意大利的设计和摄影力量,将北京的家居设计行业渲染得如火如荼。


意大利设计

时至今日,新世家已经不复存在,思考利那样为了一两个客户匆匆飞来又飞走的设计师,被毕达宁这样长住中国天天观察当地人起居生活的人所代替。但新世家创立的“意大利式”高端家具营销模式依然通行:商人不能直接卖家具,而是要卖生活方式。不信就去看看科宝·博洛尼。开始科宝不过是卖中国特色的抽油烟机,但自从引进意大利式“livinginkitchen(厨房生活)”概念,就从油渍麻花的抽油烟机直接进化到最潮流的意大利式甜美生活。它跟米兰道一样,直接占了一整座大楼,意大利设计师设计LinoCodatto的家具按生活的实际场景摆放,美伦美奂。当然宜家也是用这种方式,但宜家没有对消费者进行细分,而米兰道和博洛尼强调用华丽的文字和图表对不同风格所进行的感性化描绘,甚至直接贴标签,对消费者起到了强大的诱导作用。更重要的是,宜家相对来讲,档次“太低了”,而只有沉甸甸的真材实料所带来的安全感,才能让人感觉到好生活的厚重质感。

讲了半天意大利式dolcevita,到底什么是意大利风格,无论是空中飞人约瑟夫·思考利,还是LinoCodatto,亦或是干脆长住北京的毕达宁,他们也讲不出来。他们共同认为,有现代和古典之分,有帝国式、齐彭代尔式、洛可可式等等之分,但惟独没有意大利式、英式、法式……而且意大利的设计业也是在二战后才发展起来,不过五六十年的时间,居然就成了这个国家的名片。

无论是不是噱头,意大利风格的确在中国室内设计业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如果说宜家告诉人们什么是生活,那子虚乌有的意大利风格却货真价实地向人们直观展现了更好的生活。还是拿厨房家具说事,国产品依靠拷贝已经做得像模像样,德国货因为优质的五金件而质量超群,但北京市场上最贵的厨柜仍是在法尼尼等几家主营意大利品牌的货品,为什么?当然是浪漫奔放的意大利人比严谨有余的日耳曼民族更懂生活,意大利人可以买德国人的五金件,但意大利人对生活的热爱,谁能买得去!

意大利人为什么如此擅长室内设计?毕达宁也回答不上来,设计对他而言,是一种探讨生活的方式,它是一种探讨社会、政治、爱情、食物,甚至设计本身的一种方式。归根结底,它是一种象征生活完美的乌托邦方式。 如果硬要讲意大利人为什么擅长设计,只能追根溯源笼而统之:我们爱生活。

毕达宁的日常工作除了要做北京和各地居室的住宅设计,还有很多跟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公建设计。他设计过意大利50年设计展,设计过意德法家在北京的专卖店……前者是意大利著名的设计杂志《Interni》在中国的回顾展,展览将50年间的意大利最具代表性的室内设计作品与平面设计结合而成,而意德法家,基本就是一个不那么著名的米兰道或者博洛尼。意德法家,甚至一下子就提出意式、德式、法式三种风格,谁都知道,有了德国的品质保证,再加上意大利和法国的创意,那还不把自己惯成生活的宠儿?

毕达宁在北京的6年,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生活的宠儿。他一年中大概有10个月都是在中国,宣传那谁也闹不明白的意大利风格,其他时间在世界各地,当然主要是在米兰吸收灵感。尽管工作压力极大,但他尽量享受北京的好处:人们的友好和食物的美味。在这里,他甚至喝到比原来更多的意大利葡萄酒。因为常住在北京的意大利人不多,而意大利酒却很有名,他参加过许许多多豪华的派对。跟许多西方人不一样,他很努力地学习中文,而且这方面好像不是太笨拙;他看过很多中国DVD,都是让中国朋友拉出单子后自己去音像店买来的;他在北京遇到自己的太太,然后结了婚,可惜他们都不准备要孩子,这点可不像意大利人。意式甜美生活总是要包括一个大家庭,好烤一个巨大的披萨。毕达宁自己在米兰还有座loft,在中国工作的这几年,每次他都会利用回去休假的机会去装修几下。一个漫长的工程,已经4年了。太太是英国人,现在他们去了澳洲,在悉尼买了幢房子。从环境官员的角度来说,悉尼的生活远比北京更清洁,但毕达宁喜欢北京,“这里乱糟糟的,人们也很散漫,很像意大利”。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