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朱冲 他很幸运,半个世纪以来,他亲历了乒乓外交、女排五连冠、两次申奥等历史时刻;他很繁忙,一人身兼多职:前中国奥委会秘书长、国际排联副主席、亚奥理事会执委、世界跆拳道联合会执委……他目前是北京奥组委委员和高级顾问,为排球、跆拳道备战、为奥运筹备出谋划策;他还是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会长,正在研究奥运对中国的影响。
他就是魏纪中。在他的新书《我的体育生涯》面世之时,本报就奥运对中国的影响对他进行了专访。
国人仍需金牌激励
经济观察报:现在很多人都在讨论中国代表团能够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上夺取金牌总数第一的问题,您觉得中国能夺得金牌总数第一吗?
魏纪中:说到金牌,首先一点,东道主的成绩对于当届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有着很大影响。这对于任何一届奥运会,任何一个东道主来讲都是一样的。这么多年来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至于中国能否夺得第一,我觉得至少不会低于雅典奥运会时的成绩,即至少会维持在金牌榜第二位。
经济观察报:在这样的争论中,也有人表示能否夺取第一并不重要,因为夺取这个第一并不代表我们的综合国力就提高了,您觉得这个第一很重要吗?
魏纪中:1964年东京奥运会,当时的日本正处于战后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身材矮小的日本女排在那届奥运会上连续战胜多支身材高大的欧美强队夺得冠军,极大地鼓舞了日本民众的自信心。1988年汉城奥运会对于韩国也是一样,之前的韩国在金牌榜上都排在15名开外,汉城奥运会韩国借东道主之利,一举获得金牌榜第三,给韩国的鼓舞很大,韩国经济在1988年后迅速发展,成为上世纪90年代有名的亚洲四小龙之一。所以说,运动成绩非常重要,能鼓舞人心,团结士气,而且这样的激励作用并不仅仅体现在体育范围内,对整个国家都有激励作用。日本女排在夺取1964年东京奥运会女排冠军后,周恩来总理曾经特地把日本女排主教练请到中国来进行示范训练,这样的训练并不仅仅是为了让中国体育界学习,周总理还特地要求一些国家机关的领导人员也必须观摩训练,目的就是为了学习日本女排的刻苦训练精神,意欲通过体育说明一个道理,任何成功的取得,都离不开刻苦努力;遇到再大的困难,只要刻苦努力,都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当时的中国刚刚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
经济观察报:在您长达半个世纪的体育生涯中,先后经历了乒乓外交、女排五连冠、两次申奥等历史性事件,50年以来,体育、金牌对于国人的激励作用有没有改变?
魏纪中:没有!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就处于屈辱阶段。这种屈辱就迫使中国人一直有一种复兴的思想、赶超的意识。这样的想法在中国人心里一直很强烈,从来没有改变过。新中国刚成立时,我们在各方面都很落后,需要赶超,但其他方面想要赶超很难,相对来说只有在体育上赶超起来容易一些,而且那时候有苏联等社会主义联盟刚刚在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上一举击败很多资本主义国家的成功经验。
经济观察报:那个时代我们有着依靠金牌激励的思想可以理解,如今我们已经成为了全世界第四大经济体,2007年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3万亿美金,如今的中国仍然需要依靠体育、依靠金牌来激励吗?对体育精神的理解还没有变化、没有提升?
魏纪中:现在的中国是大而不强,所以还没到那个时候。从长远来看,我们的价值观会发生变化,但目前还没有到达那个节点。现在我们虽然经济总量很大,但人均GDP还不高,穷人还很多,还没到国富民强的阶段。等到了那个时候,金牌意识就会弱一些。
奥运推不动中国经济
经济观察报:除了精神上的激励作用外,奥运会还会带给中国什么?能否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
魏纪中:中国政府从来也没有提出过要通过奥运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很多研究也表明,奥运会对于那些经济总量比较大的国家,对于举办城市的GDP占整个国家经济总量比较小的国家没有太大的推动作用。1964年东京奥运会和1988年汉城奥运会对日韩两国的经济发展有很大推动作用,日本当时甚至把奥运会写进了他们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之中,因为当时的日韩两国经济总量都比较小。但现在,2007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3万亿美元,7年来北京为奥运会投下3000多亿人民币,这笔钱能对3万亿美元起到什么作用呢?而且北京占全国GDP的比重不到4%。据北京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奥运投入对北京GDP的贡献率不超过0.8%,而北京市的GDP年均增长率超过10%。再退一步讲,目前中国经济正存在发展过热的风险,如果奥运会对中国经济具有推动作用,那真不知道这对于中国经济是喜是忧。
经济观察报:既然奥运会对于中国经济没有推动作用,那举办奥运会,我们能得到什么呢?
魏纪中:我觉得中国举办奥运会的收益,最主要还在于当初我们提出的三大理念,即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绿色奥运是解决我们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当前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很严重问题。奥运会就是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不是为了奥运会那20天,而是为了引起全国的关注。北京从申办成功后开始注重环境改造和保护问题,这几年来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科技奥运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奥运会这个平台来带动我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鸟巢、水立方等体育场馆中的钢、环保材料等都是由我国自主研制的,等奥运会举办过后,经过奥运会的检验,这些技术所带来的效应就可以持续显现。人文奥运提倡的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实际上就把我国政治民主的概念包括在内。现在在奥运会的媒体采访方面已经改变了很多、开放了很多,而且这种改变也逐渐扩大到了其他领域。如果在这方面我们能够持续改变,那这将是全中国人民的收益。
经济观察报:中国举办奥运会能有盈利吗?
魏纪中:奥运会本身是公益事业,不是营利事业。虽然奥运会有着很大的市场开发能力,但市场收入并不分红。如有盈余,将全部转入公益基金,这在当时的申办报告中都有承诺。
经济观察报:以您的研究来看,北京奥运会会有盈余吗?北京共投入多少?预计能收益多少?
魏纪中:七年来,北京奥运会在硬件上共投入3000多亿人民币,另外举办奥运会还需要21亿美元。从目前的市场开发来看,应该不需要政府补贴,还能有盈余。原以为会有20%-30%左右需要政府补贴,以直接补贴或者发行奥运彩票的形式,但现在市场开发情况很好,这些也都不需要了。
经济观察报:这样的投入和其他国家相比算高还是低?处于什么位置?
魏纪中:3000多亿的硬件投资算是很高了,可以说是历届最高。21亿美元的举办费用跟其他国家差不多。但这其中有一个情况,在3000多亿的硬件投资中包括了很多北京城市建设的投入、环境改造的投入等等,比如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奥运支线地铁。但其实有些建设不论举办奥运会与否,都是需要投入的,只不过奥运会让一些投入提前了而已。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我估计下一届伦敦奥运会投资也不会少。因为伦敦举办奥运会也涉及到旧城改造的问题,而且伦敦也是大城市,人口众多。
经济观察报:外界有评论说北京奥运会办得很奢侈,比如北京奥运村就建设得很豪华。
魏纪中:奥运村很豪华,那是房地产。这不是奥组委投资建设的,并不包括在3000多亿的投资中。这是由房地产公司开发的,配套设施很齐全,据我所知,奥运村的房子已经预卖出去了。中国政府一直要求节俭办奥运,温家宝总理在会议上多次强调了这一点。为此,鸟巢特地把原本设计中的一个顶盖去掉了,原本鸟巢的投资超过30多个亿,现在削减到20多个亿。另外,温总理还要求我们要多进行自主研发,少用进口材料,以节约成本。
经济观察报:对于那些投巨资兴建的场馆,在赛后运营方面,您有什么建议呢?
魏纪中:我觉得除了进行市场开发外,还应该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让公众参与进来。虽然场馆建设并没有花国家的钱,但这些场馆在建设过程中至少享受了国家政策的优惠,政策就是资源。只有让公众参与进来,公众才不会抱怨投巨资建设场馆。
举国体制不会取消
经济观察报:很多人猜测奥运会后,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会改变,您觉得呢?
魏纪中:讨论体制是否改变,首先要考虑是否已经有了一种新的体制能够代替举国体制。足球改革当初是体育改革的突破口,后来是篮球,都实行职业化,但足球水平反而下降了,篮球虽然培养出了姚明、王治郅、易建联等人,但中国篮球的整体水平也并没有获得提高,所以这样的改革并不成功。我觉得目前还没有新的体制可以代替举国体制,但举国体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比如清华大学探讨的大学体制,优秀队员在大学边训练边学习,北体大也实行这种形式,跆拳道队员陈中一直在北体大学习,她已经获得两届奥运会冠军了。另外,还有丁俊晖的个人模式,但在个人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由国家给予支持,比如支持他去英国打球等。
经济观察报:只有中国实行举国体制,外国的市场化、职业化就真的不适合中国吗?
魏纪中:其实当运动员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各国都一样,都是举国体制。中国跟外国的不同在于,中国运动员从小接受的就是举国体制,而外国一般是在运动员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实行举国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