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李天胜 一位在北京居住六年的美国记者提出自己的疑问:为什么他只有在一些特殊的场合 (比如残疾人学校)才能看到残疾人?为什么平时这些残疾人就像是生活在和正常人完全分隔的世界?
两年前北京电视台曾经做过一期节目,一位记者扮成残疾人坐上轮椅出行。当他去乘坐公共交通时,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几乎所有的公共交通都难以使孤身一人的他顺利搭乘。惟一值得安慰的是,绝大多数的路人和售票员都会热心地帮助他抬上轮椅。
如果没有残奥会,北京距离一个无障碍的城市还会很遥远。当北京残奥会进入最后的倒计时时,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汤小泉女士8月24日宣布了北京为此做出的准备:残奥会赛时将开设16条公交专线,投入400辆无障碍公交车供赛会使用,所有轨道交通的123个车站都至少有一个出入口能满足轮椅乘客从地面到站台的出行需求,为此,北京新增了42部爬楼车和109部升降平台。此外,中国第一支无障碍出租车队已经组建,而长城、故宫等著名景点也早在奥运会之前几年就开始实行无障碍改造。
没有人会怀疑北京将举办一届成功的残奥会的决心和能力。但人们更关心的是,它将给北京的残疾人带来什么,给中国带来什么。
北京与北京以外
8月22日的北京西城区残疾人温馨家园,涌入了数十名中外记者。这座外观极为普通的三层小楼,内部设计却十分讲究。每层楼的地板,都采用了防滑材料;水池的水龙头采用的是感应装置;明黄色的盲道和扶手遍布各个角落,每个屋子外面的扶手还有一个红色的按钮,用来语音提示屋子的功能。此外,小楼的每层还设有无性别卫生间,以方便残疾人的家人陪同进入卫生间,卫生间的门则全部采用推拉门,大小足够轮椅进入。
这个修建于2006年的残疾人服务中心,耗资3000万元,是北京市的示范性项目。“在北京的18个区县,共分布着类似的残疾人康复站300多个,这些康复站保证了北京85%的残疾人能够接受康复服务。”北京市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厉才茂介绍说。到2010年,北京希望能够把这个数字提高到100%。
厉才茂还记得当他18岁那年参加高考时,作为残疾人的他,能够选择的余地很小,但他认为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只要你的分数考得好,大多数学校并不会给残疾人设置障碍。他同时引用了一组数据来说明北京残疾人事业取得的成绩:“全市残疾少年儿童的义务教育入学率在99.5%。在全市20万劳动年龄段的残疾人中,有7万人实现了就业。”
教育和就业一直是生活在中国的残疾人面临的最大难题,北京似乎已经找到了初步解决这个难题的办法。真正的问题是,整个中国如何来解决这些难题。
中国残联副理事长申知非曾在接受采访时感慨:中国的残疾人事业和整个中国的发展一样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在许多西部贫困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残疾人甚至面临着基本生存方面的困难。他同时认为,残疾人的生活水平与社会的平均水平的差距不是在缩小,反而有拉大的趋势。
一个人和8300万
北京现有残疾人99.9万人,占到常住人口的6%以上。而在整个中国,这个群体共有8300万。国际上的普遍看法是,中国的残疾人事业发展其实已经走在世界的前面,这个成绩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邓朴方。
因为个人的特殊身份,邓朴方受到了比普通人更多的关注。也是同样的原因,他所从事的中国残疾人事业由不被重视到如今得到蓬勃发展,当然,其中同样离不开他个人的努力。从国际范围看,中国对残疾人的福利保障和社会地位的重视程度并不比一些发达国家低。邓朴方也由此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并于2003年成为首位获得 “联合国人权奖”的中国人。这位已经64岁、连任四届中国残联主席的老人曾多次公开表示,要在退休之前创造一个没有邓朴方的残疾人事业。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去一些地方考察、调研,看起来情况不错,我知道那都是摆好了给我看的。”他认为,目前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存在着个人因素,而他的目标是创造一个不因个人因素而运转的机制。
残奥会是个机会,它将以一个国家的力量来集中关注一个群体,对于中国的残疾人事业来说,它将是一个新的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