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吕英博 谁是下一个大人物?在美国时装界,这个疑问不断地掀起新风格的高潮,而纽约时装周就是他们表演的舞台。为此,成千上万的设计师、买手、时装编辑、摄影师、造型师、模特、时尚博主以及畅销书作家每年两次聚集在搭建在纽约Bryant公园内的白色帐篷里,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下一个幸运的 “时尚大乐透”获得者。
虽然经济的不景气让如今的美国消费者有些囊中羞涩,但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时装市场,而纽约整个城市的时尚产业也依然在高速运转。时装产业是一个巨兽,贪新忘旧而且胃口很大,所以,能创造出不同以往新鲜感觉的设计师一直是时装产业搜索的目标之一,尤其是那些有潜质成为“大人物”的年轻人。
谁会是下一个大人物呢?“美国的时装产业太安全了,出现大人物的可能性很小。”纽约Barneys百货公司的时装总监JulieGilhart说,“这个行业牵涉的利益方太多了,凡是都得按部就班,横空出世这样的故事现在很难出现了。不过,技巧精湛的设计师却有很多,比如ProenzaSchouler的设计师。他们特别擅长为中庸的款式添上几许独立设计师风格;还有擅长用卡通图案的波普风格设计师IsaacMizrahi喜欢经典、简洁风格的FranciscoCosta。”
然而,这些人却无法改变美国出不了世界级设计大师的事实。不光是美国,包括法国、意大利在内的时装文化发达的国家都很难再出现大师级的设计师了。无论你赞同与否,如今时装业的规模已经不同往昔,它已经变成了一股带有侵蚀性的视觉文化力量,衣服只不过是它的载体之一而已。当你试图阐述一个复杂概念的时候,着装风格绝对是一条捷径。美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奥运会上印证了这一点——虽然没有获得金牌总数第一,但开幕式上美国代表队身穿的那套经典的poloRalphLauren制服足以让东道主代表团为自己的美学品位感到汗颜。而奥巴马的脱颖而出和他在丹佛的全党大会上穿的那件印着植物图案的外套不能说没有关系。所有这些都并非是凭借一人之力可以完成的。此外,在目前的文化背景下,美国消费者很可能也不太期待一位大人物的到来。
正如在电影、音乐和其他艺术领域一样,消费者们对大人物和大品牌已经厌倦了。他们再也不想被那些自我认定的所谓“专家”或者是带陈年樟脑丸味的过气“明星”制定出来的品位准则支配了。对于一张出现在不同杂志封面上的脸、“被迫”听完某个人的整张专辑,或者重复被告知某个艺术家的职业生涯,人们早已磨光了耐心。尤其是D.I.Y正在年轻消费者之中掀起了一股全面打破时尚壁垒的风潮。现在,凭借着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和一个MySpace的个人主页就可以让12岁孩子成为网络中的时尚权威,那么那些坐在发布会第一排、掌握着选择“明星”权力的时装编辑们的作用有那么大吗?“强制灌输的时尚观念对于现在的消费者来说是很难接受的,”曾在BergdorfGoodman百货公司担任时装总监的RobertBurke说,“他们不一定要等着杂志和时装编辑去告诉他们什么是当季必买。时尚博主的出现让任何喜欢时尚的人都能拿着数码相机在街头抓拍贴在互联网上。‘TheSar-torialist’的博主。ScottSchuman每天都能收到数百个在线留言,像她这样的人越来越多,虽然影响力还很微弱,但是不能否认她们对时尚的判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影响。”选秀节目“决战伸展台”《ProjectRunway》在全球范围内的空前热播也让不少专业人士认识到,很多今天的明日之星,大多是电视制作公司与一大群年轻狂热的女高中生合力表演的一出闹剧而已。这些非专业的“权威”们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你捧上大人物的位置,不过板凳还没坐热,另一个人已经等着请你下台去了。
“下一个大人物这个词彻底把我搞昏了,”《Paper》杂志的编辑KimHastreiter说,“一个人怎么能在这一季是天才,到了下一季就不是了呢?好像任何人都能突然冒出来,可是转眼到了下一季,那些曾经称赞他的设计是多么多么了不起的那些人却完全想不起他是谁来了。”
“没有变得 ‘没才华’这种事,”Hastreiter说,“真正因此吃亏的是设计师。他给被动地摆在这个位子上,接着别人取代了他——这些事真的跟设计能力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
“再也不会出现SaintLaurent这样的设计师了,那个世界已不复存在。”他的事业和人生搭档PierreBergé在他死前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旧金山新笛洋博物馆deYoungMuseum馆长JillD’Alessandro最近就PierreBergé这句话进行分析说,在1962年SaintLaurent初次发布自己的系列时,“时装意味着艺术和创新”,如今它则更多地与名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SaintLaurent能够被人们铭记,因为他的出发点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推进社会生活的变迁。事实上,他的确做到了。”
电影导演(JeanRenoir)曾写信给英格丽·褒曼IngridBergman,警告她小心不要陷入了“大人物”的圈套:“这种念头很危险,可能会毁掉伟大成就的基石。真正带来成就的是日复一日脚踏实地的工作。”
“如今,很少人拥有成为伟大设计师,并且始终能挑起观众兴趣的能力,”Barneys百货的Gilhart说,“这是个圈套。”她补充说,整个机制太过格式化了,以至于当那些真有想法的人出现的时候,机会之门反而不为他们打开。
对于时装周,乃至整个时装产业来说,多样性的、更为现代化的局面也许比众星捧月 (比如纽约设计界的宠儿MarcJacobs)要好得多。换句话说,真正令人期待的下一个大人物不应该是具体的某个人,而是一个更为广阔的有机生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