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投资者报 > 专栏 >
电视催生“好色”选民
导语:“以貌取人”的趋势从电视与竞选联姻就开始了

《投资者报》特约专栏作家:桥素

夏天在巴黎休假期间,有一天吃午餐的时候,邻座一位白发苍苍、讲话带德国口音的老太太同我们攀谈起来。她是犹太人,少年时同母亲一起被盟军从纳粹的集中营解救出来,之后搬到法国。聊天的内容从她目睹的40年前“五月风暴”的学生占领餐厅前面的这条大街,到去年的总统大选。老人说她不支持萨科齐领导的人民运动联盟所推行的政策,所以把票投给了社会党的候选人罗雅尔。

可惜萨科齐还是高票当选。依我看,倒不是萨科齐政策上有多么出色,实在是另外两个候选人上不具备可选性。当代的选民被电视和互联网左右,选票的走向也基本符合注意力经济的原理了。要想获胜,必要条件之一是要长得帅,二是要口才好。回头看上次法国大选,罗雅尔虽然做派亲民,但实在是难以令人振奋;贝鲁虽然不到60岁但是已经显得老态龙钟。反观萨科齐,不仅年轻有活力,演讲的时候抑扬顿挫中气十足,而且晨练方式也用跑步代替了希拉克一代习惯的散步。

不单单是法国的选民“好色”,各地的选民都基本如此。同萨科齐一样热衷晨跑的小马哥,无论是人脉还是政绩都不及王金平,可是实在是长得太帅了,据说台湾地区许多女性选民毫无理由的就会投他的票,结果在国民党主席选举的时候竟然赢得了差不多四分之三的选票。

这种“以貌取人”的趋势从电视与竞选联姻就开始了。1960年,年轻的参议院肯尼迪同当时的副总统尼克松进行美国历史上第一次电视直播的总统竞选辩论。尼克松本来就不如对手上镜,再加上穿了一件灰色的西装,在当时的黑白电视上几乎跟背景分不出来。尽管他在广播上的演讲效果要好得多,结果还是因为输掉了电视而输掉了整场比赛。八年以后尼克松竞选成功,有评论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那次没有电视辩论。

到了1980年,好莱坞出身的里根在电视镜头前挥洒自如,让比自己年轻13岁的卡特相形见绌,结果以大幅优势赢得了本来被认为是非常接近的一场选举。

同法国那种单打独斗相比,美国这样需要挑一个竞选伙伴的选举方式又增加了一个变量。很多人不知道副总统的具体职责是什么。老布什就曾经说过:副总统是人类发明的最无聊的工作。说这话的时候他任里根总统的副手。但是大家都知道一旦总统身亡或不能继续履行职责,将由副总统接替。战后这种情况一共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肯尼迪遇刺以后约翰逊继任,第二次是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辞职后福特转正。

今年的美国大选两位候选人挑的竞选伙伴就非常有趣。奥巴马意气风发,既年轻帅气又口才出众,弱点是资历尚浅,所以挑了经验丰富但为人低调的老参议员拜登做搭档,既弥补了缺陷又不会抢了风头。

麦凯恩的情况正相反,为了抵消他“上一代人”的形象,他出人意料的选了几乎毫无经验的美女州长佩琳做竞选伙伴,既保持了自己的经验优势,又吸引了选民的眼球。双方都知道天仙配的故事适合偶像剧,可是不适合竞选。所以奥巴马没有选希拉里,此前的剑拔弩张不说,两人的风头都太强劲;麦凯恩也不会选朱利亚尼,后者不但比他长得帅,而且支持度也太高。

在9月初向全美电视直播的共和党大会公开亮相之后,“佩琳效应”非常明显,共和党的支持率开始逼近民主党,以至于共和党内有人开玩笑,应该把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的位置调过来。不过,历史数据毕竟显示副总统的辩论对最后的大选结果几乎不产生什么影响。所以尽管佩琳在与拜登的唯一一场辩论中表现的比预期的要好,选民更关注的还是总统候选人之间的较量。从电视开始的得分又在电视上失去:两场电视辩论以后,奥巴马的上佳表现又扭转了支持率。最近的民调显示民主党的领先优势再次扩大。

在快速变幻的画面里大家已经顾不上去分析各个候选人的政策合理性、政策差异,或者根本有无差异了。决定的因素不在《纽约时报》力求公允的评论里,也不在阵营分明的博客文章中,而是在不间断的秀场、广告、访谈以及恶搞节目的电视屏幕上。可能用不了多久,选总统也可以通过给屏幕上的号码发送短信来投票了。

巴黎餐厅里的那位老人先于我们付了账,同我们告别以后拄着拐杖蹒跚地离开了。这一代通过读报纸、听广播来了解候选人立场、决定选票投向的选民已经越走越远了。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