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报》特约专栏作家:刘利刚
当前,美国、欧元区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系(G3)罕有地同步衰退,全球经济下滑情况将会相当严重,并会持续一段时间。由于地区差异,现时中国经济仍未见全面下滑,甚至9月出口依然强劲。然而其他亚洲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均已于第二季度大幅放缓,相信中国最终不能独善其身。
减税创造需求
在刺激经济、抵御外围衰退的同时,政府应考虑中长期经济发展策略。现在中国的经济结构仍以出口为主导,国内经济易受外围经济波动影响,必须调整为由内需主导的结构。因财政政策才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首要工具,货币政策则不宜放松。特别是政府不应改变现有汇率政策。由于现在中国仍进口大量原材料,若汇率贬值,会使原材料成本上升,从而影响经济结构调整及经济持续发展目标。
事实上,中国制业大量同类产品在国生产效率很高,汇率升值并不会影响中国工业的竞争力。纵使一些低收入国家有汇率,或工资偏低优势,仍不能取代中国的地位。
与之前的积极财政政策不同,现在的财政刺激措施应不仅要刺激经济,还要调整经济结构。当时政府扩大内需的重点放在基建投资,并有效提高经济效率。当然,基建投资仍能刺激经济,但此类投资的大小需仔细斟酌。因此,政府可借此机会,在完成基建后,通过减税、增加政府支出调整经济结构,并重点改善教育与医疗方面更贴近民生的长远投资。
首先,政府可以优先考虑财政刺激措施,如减税。中国的个税较高,最高可达45%,且主要由中产人士缴纳,富裕阶层通常能避免。若能降低税率、简化税制,既可提升国内消费,政府亦能因逃税的减少而增加税收。另可针对技术提升、增加能耗效率等向企业提供专门的税务宽免。
增加政府支出减少国民负担
政府也可通过增加政府支出缓和外围经济冲击,并改善民生。
教育方面,虽然中央政府已推行九年义务教育,但乡郊地区的学生仍要缴纳许多杂费,政府的教育投资应以减低这些费用为主。中央政府还应致力于平衡全国各地对每名学生的教育支出,尤其是增加贫穷地区的教育资源及支出。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中国在教育方面的地区差异甚大,各省于每名学生的支出差距可高达10倍。缩少差距实为当务之急。
减轻国民医疗负担亦有利于增加内需。2004年,中国公共医疗开支大约为GDP的1.8%,假设以2007年GDP数字估算,若由1.8%提升至3.1%,即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额外增加人民币3250亿元,相当于人均人民币250元。若要减少国民医疗保健方面的负担,政府可提供每人250~300元人民币的医疗券。这些供应方面的政策能产生医疗服务方面的需求,因此可刺激相关的投资。特别是乡郊地区,当地居民用于医疗方面的开支远低于城镇居民(见图),政府宜先在乡郊地区开展这方面的投资。
今年前7个月的财政收入已达40000亿人民币,相信这些财政刺激措施不会对财政造成压力,同时既能有效提高需求,又能长远改善经济结构及民生政策。不过,单靠上述措施并不能长远解决中国的医疗保健体制的问题,还应建立全国性的证券化医疗保险系统,以减少国民的医疗负担,更应进一步建立全国性可携式的退休金制度,以鼓励跨地区的劳工流动。
推行结构调整助持续增长
由于G3经济同时下滑,现时的危机将会持续一段时间。利用财政刺激政策能有效纾缓外围经济衰退带来的压力。若能用得其法,更可长远改善中国经济结构。
政府可考虑改善退休金及社会保障等制度,推行全民退休及保障基金。一方面可改变国民的储蓄习惯,不必依赖自身的存款保障未来生活,从而刺激国内消费,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完善资本市场的发展。根据智利的经验,推行全民退休及保障基金,由于基金做规模庞大的长线投资,为资本市场提供持续而稳定的资金流,从而提升投资回报率,因此改善了经济表现。同时,由于基金投资需要完善的法规及风险管理,有助完善资本市场。
但全民退休金及保障基金的起动资金很庞大,单靠财政支出会对财政形成沉重负担,因此可考虑让地方政府举债。首先,地方政府发行长期债券能筹集长期资金。发展地方政府债券市场也能加快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其次,地方政府债券是较好的投资工具。由于地方政府收入长期相对稳定,政府债券偿还期限比个人和公司长,投资风险较小,地方债券建设将会有力地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再次,举债前需进行信用评级,地方政府将向市场和公众披露其财政状况,从而减少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地方政府与地方纳税人间的信息不对称风险,提高地方政府财政透明度。
每当经济陷入低潮期,中国政府都能推行较重要的经济结构调整与改革。如1992年初,中国经济遭遇外围及内部影响,经济低迷。随着邓小平南巡等一系列加强改革开放的措施,令中国经济由放缓而转趋强劲。1997~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外围压力令经济一度陷入低潮,而中国政府乘势推出银行、金融体制等深化改革,令其后中国银行业较前稳固。这些均表明在经济低潮期,政府会推行较长远的改革措施,促进经济增长。
由于现时外围经济衰退风险持续上升,而中国与G3经济的相关度甚高,因此中国不能独善其身。同时,由于处于政治经济周期的低潮,未来两年中国经济增长亦会放缓。为刺激经济增长、预防衰退,增加财政开支较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更有助经济长远发展。在经济低潮时,更应借机推行较为重要的经济结构调整与改革,以促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