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投资者报 > 专栏 >
华尔街为何还能站起来?
导语:“你只能了解为数不多的公司,而且对他们的了解一定要如数家珍。”

《投资者报》特约专栏作家:洋洋

投资者报(记者)当金融海啸由华尔街向全球扩散,恐惧像魔鬼在大口吞噬着市场的信心;当全球五大投资银行倒闭的倒闭,卖身的卖身,改换门庭的改换门庭,人们惊呼“华尔街完蛋了”!那些往日衣着光鲜的华尔街精英们也一夜之间成了千夫所指的“Bastard”。

1792年5月17日在华尔街68号的一棵梧桐树下,24家证券交易商签订《梧桐树协议》。如果把这一天算做“开街日”,华尔街至今已经走过了200多年。

在过去200多年的历史中,华尔街没少经历风风雨雨和大起大落。其中最重大的几次危机:一次是1929年股市崩盘,引发的经济大萧条;第二次是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道指一日的跌幅达22.6%;第三次是本世纪初网络泡沫的破裂;最近一次则是2001年“9?11”事件引发的金融市场动荡。

每一次由华尔街引发的危机,都会导致全球金融市场的极度动荡和恐慌。由华尔街引发的一次次金融危机,就像是从那条窄窄“墙街”窜出来的魔鬼,肆虐全球金融市场和经济。

但每一次这个魔鬼都能戏剧般地被慑服,华尔街又都幸运地恢复往日的宁静。这一次华尔街还能像从前一样幸运吗?

这一次由次贷引发的危机,无论其深度、广度和破坏力都可能远远超过之前的危机。短期内还很难预料其最终造成的破坏力有多大。到目前为止,次贷造成的金融机构的坏账撇除已达6000亿美元,最终为此买单的金额可能将超过1万亿美元。尽管不久前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7000亿美元的拯救计划,但随后的周一(10月6日)道琼斯指数还是跌破1万点,收报9955.5点,这是自2004年以来的最低点,比去年高峰时下跌幅度超过30%。

与前几次危机不同的是,这一次首先倒下的竟都是重量级的投资银行,而且大多是1929年那次大崩盘的幸存者。全球排名前五位的投资银行,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都无一幸免地或破产或改换门庭。这些老字号的投资银行是华尔街的世界名片,这些名片,一度是美国金融影响力在全球开疆拓土的利器。这些独立投行的陨落,华尔街将以什么样的形式延续其全球的影响力?

在华尔街的历史上,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就曾几度分分合合。在大萧条后,1933年制定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Glass-Steagall Act)。该法案要求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分离。这部法案反映了当时的传统看法,认为摩根大通这类金融巨擘(既有吸收储蓄的零售银行也有华尔街经纪行)的存在为经济崩溃创造了条件。

1999年,在史无前例的经济繁荣中,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Gramm-Leach-Bliley Act)获得通过,允许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合并,从而拆除了横亘在二者之间的这道墙。这一次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就是借助这一法案短时间即成功获得商业银行执照。

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模式也许会成为未来华尔街的主流商业模式,而独立投行还将存在,只是暂时会被边缘化。

这一次的次贷危机,我们也看到美国政府和华尔街都采取了十分务实的态度,采取的各项应对措施,其力度和时效性都远远超过之前对历次危机的应对。

领衔处理危机的哼哈组合,一方是以保尔森为代表的来自于华尔街的投行精英,另一方则是以伯南克为代表的学术精英,但他们都没有拘泥于过往经验或学术的框框,而是充分利用各种制度的规则和法令不断推出拯救的措施。

尽管短期内我们无法评价这些措施的对错或有效性,但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次应对危机时,相关制度的有效性是显而易见的。

特别是从保尔森提出7000亿美元的拯救方案,到参众两院的两次表决,否决——通过,前后仅两周时间。这期间既表现了制度的“刚性”,又表现了制度的“灵活性”。这反映的是一种理性、专业和务实的制度安排。这或许才是华尔街得以重生的基础性条件!

我相信,只要这些制度性的基础条件没有变化,华尔街还将重生。只不过,她的影响力将递减:她将以一种新的商业模式生存和延续往日的辉煌。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