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阅读的春天?
导语:“在座有没有人留心最近斯蒂芬·金的电子书?”台湾作家钟芳玲在旧金山和几位古董书商聚餐席间,听到温铎先生眯着眼睛轻声问道。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晶 “在座有没有人留心最近斯蒂芬·金的电子书?”台湾作家钟芳玲在旧金山和几位古董书商聚餐席间,听到温铎先生眯着眼睛轻声问道。此前美国恐怖小说作家斯蒂芬·金曾因在网络上出版电子书 《子弹列车》(Rollingthebullet)、《植物》(ThePlant),而引发激烈讨论。几位老先生似乎对这个问题无动于衷,手持刀叉,继续享用眼前美食。生性幽默的葛雷瑟先生将杯中红酒一饮而尽,终于发了言,“电子书该怎么判定第一版?难不成得看什么时候下载吗?”众人顿时笑成一气。

这一幕发生在2000年,钟芳玲在《书天堂》中分享了这则故事。看来电子阅读的兴起,并不会让这些古董书商为之失眠或是不安。纸质书才是他们的关注焦点,如果能拥有中世纪的羊皮卷、手抄本甚至古埃及的纸莎草书,那才是人生幸事呢。饶有意味的是,同样在2000年,时代华纳、兰登书屋、麦格劳-希尔纷纷开始涉足电子图书出版的项目;汤姆逊雄心勃勃地于当年9月发布了掌上阅读器,时价300美元;微软和Reader、Adobe公司联合推出了Acrobat软件……图书电子化,甚至比网络电视乃至iPod的音乐电子化传播,更早踏上了新技术的快车道。

对于一个热衷新兴科技,又钟爱阅读的书虫来讲,这一切再完美不过。

出外旅行,再不用为携带哪几本书而犯难,你可以一次性存入上万本书,需要担心的只是太多选择会让人眼花缭乱。

但现实远不像想象中那么美妙,没有成功商业模式的支持,电子阅读器的诞生,却难以撼动人们根深蒂固的阅读习惯。时隔8年,亚马逊Kindle的问世,足以打破这一魔咒吗?

当花旗银行的分析师马克·马哈尼在他的研究报告中,将Kindle的销量预测调整为此前预测数字的两倍之后,似乎一切都有了答案。


自2008年初问世至今,这台和书本大小相仿,运用电子墨水克服视觉疲劳的阅读器已经是一机难求。马哈尼估计,2008年,亚马逊将卖出38万台Kindle,高于此前19万的预测数字,并说明这可能和苹果的媒体播放器iPod第一年的销售数字相似。他还认为亚马逊有望在第四季度一季就卖出15万台Kindle。消息一出,亚马逊股价上升超过8%。

作为当事人的贝佐斯在 Kindle问世之初就大胆预言,“读者将会改变阅读方式,作家将会改变写作方式,出版商将会改变出版方式。而Kindle将是这场变革中的里程碑。”

虽然贝佐斯并不愿拿Kindle与iPod做比较,但很多人认为将内容和平台捆绑在一起的做法,和iTunes的模式如出一辙。亚马逊提供的9万本图书,为读者提供了书的海洋。而这,恰恰是它的竞争对手SonyReader所不具备的。

“Kindle正在成为图书世界中的iPod”,马哈尼直言不讳。

史蒂夫·乔布斯最初对此不屑一顾,对于一个改变了十亿人生活方式的品牌来讲,他似乎并不诧异于任何一个新事物的诞生。“这个产品有多好有多坏根本不是关键问题,事实是人们不再看书了。”他因此声明,苹果不会制造类似亚马逊Kindle的电子书阅读器。

当然,对于一个能打电话,能上网、听音乐、看电影、拍照的Iphone来讲,读电子书,需要的无非只是一个第三方软件。史蒂夫想必早就对此胸有成竹。就在不久之前,苹果委托加拿大的科技公司ZappTek为其制作了名为legend的阅读软件,使得iPhone屏幕可以载入和Kindle同样的电子文本,并宣称,人们今后可以将图书馆放进口袋了。

但史蒂夫不是认为,人们不再看书了吗?这是出版界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阅读的衰退是必然的吗?美国艺术慈善基金会曾在2007年11月发布了一份名为 “读还是不读”的报告。报告中指出,在18到24岁这个年龄段,接近50%的美国人已经不再出于读书乐趣而阅读。他们每天在电视前花费2个小时,而只用7-10分钟进行阅读,其中还包括课业任务。不过数据也不一定那么可靠,同样在2007年,美联社在一次问卷调查中发现,最近根本不读书的人数大幅下降,只有27%。其余的美国人中有27%的人每年会读15本以上的书。

所以,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下任何判断都显得为时过早。《今日美国》推出了一项调查,结论显示网上阅读免费电子书越多的人,越有可能成为现实中实体书的购买者。一些出版社也因此将电子书当成了营销策略。哈珀·柯林斯在新书上市前,提供一个月时间让读者免费在线阅读。这种方式使新书的销售额增加了30%。


据《时代》周刊报道,在今年的美洲书展上,人们谈论的中心话题就是电子书。不久前刚刚从法兰克福书展归来的《金融时报》周末版执行编辑罗斯·雅格布斯在文章中写道,尽管电子书的蓄势待发已经10年有余,但是Kindle和SonyReader,是首批提供了和纸质阅读类似体验的装置。刚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克鲁格曼在使用了几个月Kindle之后,也坚信这一点,Kindle的轻便和光反射型显示器,使电子书的阅读体验丝毫不输于传统的纸质书。

传统的出版渠道对于电子阅读也开始跃跃欲试。美国的连锁书店华特斯顿(Waterstone)和鲍德斯(Borders)已经准备第一时间进入电子书分销市场。英国最大的批发商之一加德纳斯(Gardners)也与第三方达成协议,进行数字化书库的项目合作。英国知名出版商DK计划2008年底将对2000本精装书完成数字化,而目前企鹅出版也已拥有5000本电子书,另有5000本计划于年底完成,涵盖了主要的重点书目。

然而8年前的一个问题依旧悬而未决,阅读革命已经到来了吗?

10月28日,即将迎来创报百年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在其官方网站宣布,将于明年4月起,停止出版纸质报纸,而专注于制作网络版内容,成为美国首家完全以网络版代替纸版的全国性报纸。

这是其在报业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做出的选择。近年来由于网络冲击,《箴言报》销量大幅下滑,面临资金短缺等问题,而其网络版内容的点击却稳步上升。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很多新闻机构,耗费数年努力希望从为数众多的在线读者身上赚取利润,但迄今为止收效甚微。《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将全部筹码压在网络上,会改变这一点吗?

当然,并不是所有纸张的命运都是一样的。企鹅出版集团数字部门主管杰里·汀豪生先生确信,报纸提供的是信息,书籍提供的是知识,拥有更长的生命周期,“电子书不会代替纸质书,而只是增加了公众阅读的胃口”。

他相信纸质书对于读者拥有特定的魅力,并且援引亚马逊于上世纪90年代初成立时的趣闻,当时业界普遍预言,网络书店的出现,将迫使传统书店关门大吉。但伦敦书店和水石书店却在亚马逊成立后,在牛津大街和皮卡迪利大街上相继开业,且一直经营良好。

正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进行学术访问的中国人民大学讲师刘海龙认为,技术的普及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纸质版可能慢慢减少,但并不会迅速地彻底消失。“除了阅读外,就书写工具来说,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彻底放弃用笔写字而彻底采用电子输入?”

他援引了美国传播学者保罗·莱文森的一个观点,“媒体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人性化,接近人的自然使用习惯。如果阅读器能够完全达到这个阶段,才能说具有了取代纸质版的能力。”

或许这才是多米诺骨牌的最后一块。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