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朱冲 11月16日,网球大师杯决赛在上海落幕,年仅22岁的德约科维奇最终笑傲当今世界网坛前八位大师,手捧奖杯。在如今这样的场合,注定是没有萨芬的身影的,几乎在同一时刻,在俄罗斯莫斯科,28岁的萨芬宣布即将退役。
小德在夺冠后和大家分享胜利秘诀:“划分超一流选手和其他选手的界限应该是心理。高水平的选手驾驭心理的能力更高一些,网球是一项孤独的运动,你需要忍受寂寞,忍受一个人长年在海外征战,忍受远离亲朋好友。”萨芬也在总结:“我不知道自己发生了什么,就是怎么都找不到曾经的比赛节奏和竞争状态,我感觉自己在一步步被淘汰,我需要回去把每件事都想清楚,我现在在场上比赛时,既没有过大的压力,也没有证明自己的需要,但我就是比不好,我不知道究竟是为什么。也许是我真的累了,一个人打了十年网球,总是孤身一人在世界各地不停的比赛,有时候我早晨起床后都不知道身处何方。现在我需要享受几个月没有不停输球的日子,然后想想我究竟应不应该继续坚持下去。如果在澳网开赛前我觉得自己再也坚持不下去了,那一切就可以结束了。”
熟悉萨芬的人都知道,作为曾经的世界第一,被交口称赞为“不世出”的天才,在年仅20岁的时候就曾在美国网球公开赛上把如日中天、本土作战的桑普拉斯拉下马。到了2005年的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这时候的网坛霸主已经转交到瑞士 “天王”费德勒手中,但在那场被称为“史诗般”的对决中,萨芬同样让对手称臣。
熟悉萨芬的人还知道,他的心理是他最大的敌人。比萨芬击败桑普拉斯和费德勒两捧大满贯冠军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每当在场上遇到不如意时,他的愤怒就会撒向球拍,朝地上猛烈的摔、砸球拍几乎就和他击球时的双手反拍一样成为了萨芬的标志性动作。
所以,所有人在评论萨芬时,首先都会提到他的脾气和脆弱的心理。其实,心理,又何尝不是几乎所有网球运动员最大的敌人呢?曾经在2004年法国网球公开赛上获得冠军的阿根廷名将高迪奥,就是世界网坛一名知名的心理疾病患者。“我也不知道10分钟后我会怎样,也许我会突然变得沮丧,我对自己真的不了解。”高迪奥曾透露,他在阿根廷专门有一个心理治疗师。每当高迪奥回到阿根廷时,他每天都会接受心理辅导,以求自己在比赛中能有更稳定的情绪。甚至他还会把心理治疗师带在身边,2004年法网决赛的胜利就被认为是“心理治疗师”的胜利。
心理,对比赛结果的影响程度可见一斑。所以,德约科维奇在夺冠感言上提到心理;手握14个大满贯记录的桑普拉斯在谈及网球时也曾表示:“如今的世界网坛,排名前100的球员之间技术水平都差不多,谁胜谁负就看心理状态。”费德勒也是如此,如何击败费德勒,所有人都在思考,但是最终只能找到一个答案:“打破他内心的平静。”
心理,为什么对网球运动来说如此重要?甚至有专门的课程教授你如何在网球比赛中应对心理情绪的变化:“‘看着球!’这是全世界网球教练最爱用的一个短语,也是集中注意力最有效的方法。当你陷入各种各样心理麻烦,比如伤心、沮丧、紧张或者只是分心的时候,重复这个短句;当对手开始准备发球时,试着把注意力转移到一些别的事物上,比如你的球弦,这可以帮助你克服怦怦怦的心跳;接着,对方开始抛球,此时,你要全神贯注盯住球的运动轨迹,然后心中默念‘网球’这个英文单词,尽量把元音拖长,比如baaaaaall。球落下,他(她)终于挥拍,说‘hit(打)’,紧跟着‘bounce(弹)’,接着又是‘hit’。”
一个人的“全球旅行”
“网球,是一项很特殊的运动。场上只有你一个人和对手隔网对峙,在整场比赛中,你无法跟任何人交流,也没人可以给你提供建议或帮助。教练不能入场指导,亲友不能在你身边为你加油呐喊。面对场上变幻莫测的局面,你只能自己一个人思考、面对。这和足球、篮球等团体项目不同;和斯诺克也不同,斯诺克赛事没有这么密集,而且每场比赛还都有中场休息时间。”曾经为中国国家队进行心理辅导的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心理专家丁雪琴教授介绍说。
网球是一项起源于欧洲宫廷中的贵族运动,网球比赛更是一个高级社交的舞台,网球看台总是高朋满座,网球规则规定,教练、亲友只能出现在远离球场的看台上。由球员在球场上自己解决问题——不论是战略或精神方面——是网球运动强调的精髓。
网球运动员最常见的装扮就是手背一个网球包,然后再加一个拉杆箱开始“全球旅行”。由于教练在比赛时不能入场指导,每到一个比赛地又都有赛事组织者提供陪练,所以像费德勒这样的顶级球员甚至都不聘请教练,他们在世界各地征战时永远孤身一人,或者顶多带着他们的女朋友。女子网坛头号人物海宁在阐述退役原因时就表示,希望用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此前,他的丈夫已经因为成年聚少离多选择和她结束四年的婚姻,她也因为长期在外比赛而和父亲及家人在长达十年里关系疏淡。
“如果只是少量比赛还能承受,但在如今的职业网坛,从一月份的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开始,一直到11月的大师杯结束,赛事贯穿全年,几乎每周都有赛事,他们独自在世界各地不停的比赛,一个赛事结束后就要立即飞往下一个比赛地。长期远离亲朋好友,没有业余生活,这就会加剧他们的孤独感。”丁雪琴说,“而且,职业化使他们在成绩、排名、奖金、赞助商等各方面都有压力。一旦比赛遇到困难,在长期的孤独感中,无人沟通,缺少日常生活,就会让他们陷入焦躁、沮丧、怀疑等情绪中。”
萨芬就是在上月底的巴黎大师赛中被资格赛选手阿根廷无名小卒摩纳哥击败后宣布即将退役的。其第一盘比分甚至为耻辱性的0-6。所以萨芬说:“当很多年一直呆在前10行列之后,突然发现自己整年都只能在30、50和70这样的位置徘徊,这真是让我非常难受。”而萨芬退役的想法也不是第一次了。2005年,在夺得澳网冠军三个月后,他就公开表示自己正在考虑退役之后的事情,当时他才25岁;2006年,萨芬伤病频发,据他后来回忆,有几次处于“就差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退役”的边缘。当时他在接受 《队报》采访时表示,2010年将是他的最后一个赛季;2007年,萨芬的成绩在起起伏伏中挣扎,他在法网结束后暗示将会在2008年退役。但是到了2008年初,萨芬换了教练,根据他自己的说法,他慢慢得到了宁静,又找回了他在球场上的感觉。高迪奥的心理问题也是如此。2003年9月前,高迪奥在戴维斯杯比赛中有着15次出场14胜的优良战绩。当他带着“戴维斯杯选手”的名号去西班牙马拉加参加戴维斯杯半决赛时,却输给了费雷罗和莫亚。随后在阿根廷,不仅网球媒体,连对此项运动一无所知的媒体也开始对他口诛笔伐,他被指责为阿根廷战败的罪臣。高迪奥在如此无情的评论下整整半年没有赢过一场比赛,聘请心理治疗师就是因为他意识到受到严重心理创伤。消极是他的致命伤。
丁雪琴一直不喜欢海宁。海宁宣布退役的时候仅仅25岁,拥有7座大满贯奖杯,而且雄踞世界第一,却因为在2008年连续输给萨拉波娃、小威和萨芬娜后突然宣布退役。“她确实有她的情况,在和父亲及家人和好后,她失去了网球的动力,但遇到困难输了比赛就放弃,这不是积极的表现。”丁雪琴很喜欢费德勒和桑普拉斯。“无论输赢,费德勒总是很优雅,他已经26岁了,其实也开始走下坡路了,最近一两年来也输了很多以前不会输的比赛,可他从没说过退役,他总在想办法解决问题,比如减少比赛场次。桑普拉斯也是一样,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他经常在法网比赛第一轮就遭淘汰,但他一直坚持,直到30岁的年龄还能继续夺得大满贯。”
解决之道
近几年来,球员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网坛的关注,他们进行了多项改革。比如缩短赛程,给予他们更多的休整时间;部分赛事还在尝试改革网球比赛规则,增加互动性。美国硬地赛、欧洲系列赛以及联合会杯团体赛等都已经允许教练入场指导。世界女子网球联合会WTA也已正式做出决定,允许在WTA巡回赛中引入教练入场制度,具体规则为:球员每盘比赛将可申请一次自己的教练入场进行场内指导,或者是在每一盘结束后的换边休息期间进行指导。此外,球员还可以在对手叫了医疗暂停时申请自己的教练进场指导。
组织者表示,新规则是为了给予球员精神支持,但这却遭受了很多非议。萨拉波娃的父亲经常在观众席上用一些小动作来提示她调整战术的行为都曾遭受对手的猛烈批评,更何况这样的新规则呢。小威廉姆斯和克里斯特尔斯两位女子网坛的重量级人物就先后表达了对新规则的不满,她们认为独立应对比赛是对网球运动员最基本的要求,新规则将破坏这一传统的精神。斯洛伐克名将汉图楚娃则认为这是让过去一些公认不合理的东西变得合法化,她担心比赛会因此失去控制。就连莎拉波娃也嘲笑说,如果看到对手把教练招了进来,她肯定会哈哈大笑。
当然,也有支持者。俄罗斯“红粉军团”主将库兹涅左娃、德门蒂耶娃和佩特洛娃都表示,如今的网球发展已经和当初发生了变化,比赛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所以需要实行必要的改革。她们认为,教练的到来会让球手增添更多信心和精神支持,使比赛过程充满交流和变化。中国女网“一姐”李娜也表示,“新规则确实能让球员在心理上得到支持,减少些许孤独感,但要求教练带着麦克风指导比赛,让全体观众都能听到,感觉怪怪的”。
也许会有人提出异议:网球也有双打,并非“孤独运动”。但其实,从网球运动的起源和精神来说,网球就是一项单打运动,外国运动员几乎不会刻意练习双打,双打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种娱乐。这也就是为什么专攻双打的“女金刚”纳芙拉蒂洛娃能够打到50岁,能够拿175个双打冠军,包括40个大满贯双打冠军。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中国网球。考虑到世界网坛的形势,中国网球从成绩出发,在雅典奥运会前主攻双打的战术是完全正确且成功的。但长期编组成队、共同生活和训练的举国体制运用到职业单打上却完全不适合。
“他们平常在国家队的训练、生活与个人比赛中的状态相比,有很大反差。在国家队时,训练中以及训练后总是全队一起,但他们个人外出参加职业比赛时却总是一个人,所以他们总是感到不适应。”这也就是丁雪琴经常被中国网球队请来做心理辅导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