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 生活方式 > 运动 >
辽足:死于“钱”途
导语:沈阳市铁西体育场,曾经缔造过中国足坛十连冠神话的辽宁足球队从中超联赛降级。这已经不是辽足第一次遭遇降级之灾

经济观察报 特约作者 袁野 2008年11月23日,沈阳市铁西体育场,曾经缔造过中国足坛十连冠神话的辽宁足球队从中超联赛降级。这已经不是辽足第一次遭遇降级之灾,13年前的11月25日,在沈阳的另外一座体育场,那座曾经见证了中国足球惟一一次冲击世界杯决赛圈成功的沈阳五里河体育场,辽宁队经历了第一次降组。如今,那座被称之为“福地”的体育场已经从沈阳市的版图中消失了,因为要打造沈阳的“金廊工程”,五里河体育场被拆除而改建商厦。“中国足球福地”的消失,与钱有关;同样,曾经作为中国足球基础的辽宁足球队的两次降级,也都与钱有关。

第一次降级

专业体制下的足球几乎没有人谈钱,所以当初即使辽宁队从1984年到1993年连续拿了10年的全国冠军,但是辽宁队的球员并不富有,包括马林、傅玉彬、高升这些老国脚们,在体育人才兴旺的辽宁省、在有 “金牌工厂”之称的辽宁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之内,十连冠的荣誉也并不值得炫耀,因为“大院”里面,不要说全国冠军,亚洲冠军、世界冠军、奥运冠军都一抓一把。所以,与现在奥运冠军的收入远不及一名现役国脚所不同的是,在那个年代,成绩与收入在很多时候是成正比的,于是,十连冠的辽宁队还是相当羡慕那些有世界冠军头衔的其他项目运动员。

其实之所以羡慕,关键原因就在于:获得过世界冠军的运动员可以分房子。在20年前,能够分到一套房子,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天大的事情,很多运动员拼了一辈子,为的就是能分到一套房子。于是,就在辽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边上,有一座“冠军楼”很让人眼红,那是为了奖励那些夺得过世界冠军的运动员,省政府专门拨款盖建的,只有他们才有资格参与分房。因此,辽宁队的球员们就算拿再多的全国冠军,也没有机会住进冠军楼,时任辽宁二队主教练的王洪礼虽然住在冠军楼,但却是得益于妻子朱香云是乒乓球的世界冠军。

之所以要介绍这样一段背景,因为这与辽宁队在1995年的第一次降组有很大关系,当时的辽宁队,部分主力队员就是因为分房子的问题与俱乐部闹得水火不容。话题还是先回到1994年职业联赛初期,当时一些十连冠的队员意识到继续在辽宁队混下去已经没有任何“钱途”,因此一些队员前往日本踢球,也有不少队员纷纷选择了同省的大连队——那时候的大连队由大连万达集团赞助、后来又被万达集团收购,所以转会到大连队的老辽足球员都在自己足球生涯的最后阶段挣到了一些钱,也同样因为开发房地产的万达集团做后盾,人生大事的房子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相比于出国的、转会的,留守的一部分老辽足队员依旧困顿,1995年初,辽足内部曾经发生一次鲜为人知的“兵变”,球队与俱乐部的大股东辽宁远东集团因为工资、奖金以及住房问题发生争执,此事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远东集团最终退出辽足。经过这一折腾,辽足大伤元气,仅由“新世界集团”等几家企业少量的赞助费维系生存。比起国内其他俱乐部的红红火火,元气大伤的辽足在保组战中斗志全无,最终无力回天。

回顾13年前的降组,一位辽足元老一针见血地指出:对于降组原因,那时候都说辽足是为十连冠还债,说辽足不重视后备力量,其实那时候辽足并不缺人,缺的就是钱。职业化风风火火,可是辽足没有钱,人心肯定散了,球队自然也就垮了。


第二次降级

如果说辽足第一次降级的真实原因鲜为人知的话,13年之后的第二次降级原因则是众所周知、无人不晓:同样是让“钱”闹的。

1995年降级之后,因为有了之前东药集团、远东集团的前车之鉴,辽宁本土企业一时对辽足产生了畏惧感,而就在此时,精明的广告策划人张桐坡相中了辽足这块品牌。于是,在他的策划下,哈尔滨商人曹国俊入主辽足。但不管是曹国俊也好,张桐坡也好,入主辽足的动机都在于利润——在甲B的三年间,辽足仍能依靠十连冠的效应拉来不菲的广告赞助,没有投资1分钱,曹国俊神奇般地经营着辽足。但随着辽足球员的老化,球队险些掉入乙级,在1998年初,曹国俊险些以几百万的价格将辽足出手,最终在老帅王洪礼的军令状下,曹国俊决定再干一年,正是这一年,辽足凭借张玉宁、李金羽这些青春偶像的横空出世,一举杀回甲A,重返中国顶级联赛。

可是,让人感到悲哀的是,重返甲A的辽足依旧没有选择新的活法,而是继续走老路。没有多少国企背景的辽足既得不到任何优惠政策的扶植,同样没有本土企业愿意接手,在这种情况下,曹国俊、张曙光手中的辽足只能继续依靠出售球员、出售冠名权来维持生存,所以这10年来辽足从来没有过好日子。同样的现象依旧出现在辽足股权回归之后,2006年,辽足股权回归,省内企业辽宁宏运集团收购辽足。本不懂足球运作的宏运集团在趟进混水之后,才发现足球圈的水有多深,在接手辽足的两年之中,宏运集团的钱没少花,却没有见到太大收益,尤其是在2008年引进的外教、外援可谓一大败笔,俱乐部经营收入更是为零,对此宏运集团自然心灰意冷,不愿在辽足身上进行太大投入,这也是在辽足陷入保级泥潭之后,多次错过上岸机会的重要原因所在。

辽足之死并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历任辽足的股东与管理者,皆受困于“钱”。多年来,辽足欠薪的负面消息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这样的一支球队能够在顶级联赛苦苦挣扎10年,也完全得益于辽足人才基础的雄厚,在这10年之中,辽足出售球员的总收入据不完全统计已经超过1个亿。但依靠“卖血”的救命钱不仅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辽足的困境,更关键的是,当辽足最终沦落到无血可卖之时,再次走上降级路也就并不是什么令人奇怪的事情了。

“十冠王”只是辽足在专业体制下遗留下的一件褪色皇袍,但自从进入职业化后,辽足就从来没有真正复活过,无论从生到死、从死再生、新生再死,虽然经历了几次生死轮回,没有任何经济基础依托的辽足被注定了再次遭遇降级的灾难。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大连队与辽宁队非常相像,同样是私企的实德集团也是早就遭遇经济危机,当初实德集团曾经依靠大连足球获得了一些优惠政策,而当失去这些优惠政策时,实德集团也缺少了继续玩转足球的信心与兴趣,2008年,大连队苦苦为保级而战也说明了这一点,但愿今天的辽足不要成为大连足球的明天。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