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的"大脸"
导语:赵晓东环顾菜场,嘈杂繁忙中,每个人都不停地吆喝着好象赚了不少钱。

赵晓东作品《长江》

画家赵晓东

 记者 冯娟 2008年12月初, 北京灿艺术中心的门口,一张巨幅的“大脸”油画吸引着人进去一探究竟。初次见到画家赵晓东也在这次,“大脸”油画正是他的农转非特写油画个展作品。

进入展厅,在分成了四个区域的偌大展厅晃悠了一圈,正想着画家本人是个什么形象,如何才能采访到画家本人?很巧,韩国的一家媒体正在大厅的一处对画家做电视采访。近看,这位四川籍的画家赵晓东,圆脸平头,中等身量,平和的气质,非常典型的四川人,说起话来,也是四川式的儿化音。

在看到这个画展的名字的时候,心里就一直有个疑惑,“农转非特写油画作品”和前段时间出台的一系列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改革措施有什么联系呢?赵晓东说:画展和这个政策出台没有关系,但是很巧,政策出台后没几天他的画展也如期举行。

而其实,在赵晓东的创作中,“农转非”一直是他的主题作品。当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世代耕耘的土地,来到大城市谋生,“农转非”成了中国社会的时代特征真切写照,当农民告别了锄禾日当午的生活,来到城市,成为农民工,同样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却是底层的劳动条件、社会地位以及比农村还差的居住环境。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赵晓东选择了农民工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源泉。

赵晓东是四川人,现在居住在重庆,他画笔下的人物多为被人们称之为棒棒的四川重庆农民工。在他的画中我们看到的形象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川人的身材、长相,劳动人民的大手大脚,朴实憨然的神态。同时,这些人物给人感觉肌理强劲,笔触有力,人物塑造体块感极强,其间颜料的厚度与性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质感与手感的相互融合,直接挑衅你的视觉。


赵晓东作品《生命之重》

赵晓东作品《又涨了》

赵晓东,当他观察生活在自己身边的这群人时,他觉得他们活得好累,这是流动于城乡之间的底层人群。他们在城市出卖劳动力,干的是城里人最不愿意干的体力活,却得不到城市居民享有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在城市中他们是无根的游民,在这座城市或那座城市生活对他们来说并不很重要。但他们又离开了祖辈繁衍的农村,再也不能靠土地生存。市场经济导致的城乡差别,已经改变了他们的文化身份与心理诉求,他们已经难以返回故土。

可是当他再进一步靠近他们的时候,和他们聊天的时候,他发现他们中有些人活得很轻松、很洒脱,光着膀子干活,相互开着“荤”玩笑。这让他感觉和他们站在一起显得自己反而不自然,不协调。于是,在他的作品中,也出现了很多人物开怀大笑的形象。他认为,真正、完整记录这群人的作品除了辛苦的劳动场景,也应该有喝酒高歌的快乐场景。

在所有油画中,一副名为《又涨了》油画很有意思。赵晓东说那是有段时间报纸上、电视里都在讲猪肉涨价了,于是他便去了磁器口菜市场,在肉架前发现了一个满脸胡须的壮汉,全身好像都散发着猪油的光芒,形象很好,抓住机会拍几张照片。他也发现赵晓东的举动,于是抓起肉案上的一块肉走上前来,爽快地让他拍照,仿佛在炫耀卖肉生意的火爆。赵晓东环顾菜场,嘈杂、繁忙中透着生活的希望,每个人都不停地吆喝着,好象赚了不少钱。

赵晓东:

1971年生于四川富顺,现居重庆

1986年-1993年 就读于中国美院附中(原浙江美院附中)

1993年-1997年 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

1997年-2002年 任教于四川四川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2002年至今 任教于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绘画系

主要展历:

1997年 中国当代素描艺术展(北京)

1999年 第九届全国美展油画展(上海)

2003年 中国第三届油画作品展(北京)

2005年 上海青年美术大展并获唯一油画金奖(上海刘海粟美术馆)

2006年 无尽的江山 ――南北油画家邀请展(中国美术馆 北京)

2006年 上海艺博会(Shang hai Art Fair)青年艺术家推荐展(上海)

走进的距离――赵晓东油画展(上海刘海粟美术馆、重庆美术馆)

2007年 从西南出发――西南当代艺术展1985-2007(广东美术馆 广州)

2007年 根部写像――赵晓东色粉作品展(成都)

劳动着、快乐着――赵晓东色粉作品展(上海)

2007年 底层人文——当代艺术的21个案例 (北京)

2007年 截点:当代艺术的中国形象绘画邀请展 (中国三峡博物馆)

2008年 新加坡国际艺术博览会

2008年 赵晓东油画作品展(北京)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