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焦建 “本届政府决心在美中关系方面开个好头,”看起来,奥巴马团队的确正在努力尝试避免过去三届政府的教训:开始时主张与中国对峙,后来却努力改善关系。
而20日开始来访中国的希拉里,身份已历经三变:1995年,团长;1998年,第一夫人;2009年,国务卿。这位“铁娘子”以国务卿身份“压轴”访问中国意味着什么?这是双方都在考虑的问题。
在访问亚洲之前,希拉里用“同舟共济”来形容她对中美之间的态度。而针对她所说的,“我们与中国有一系列的问题要处理,”一些中国专家认为,要进行一系列更广泛范围的对话,时机依然尚未成熟。
“我们与中国的关系将是本世纪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这是希拉里2年前在《外交》杂志上表达的观点。看起来,今天她的态度并没有太大的改变:“我们相信,中美之间能够彼此通过对方的成功,得到好处。”
“倾听之旅”
“我们准备好了倾听。”
2月13日,在展开亚洲之行前夕,美国新任国务卿希拉里在亚洲协会发表演讲,她以此作为同布什政府的最大区别,“在过去的一段时间,我们的政府在不考虑可获得的事实,或听取他人意见前,就自顾自地行动,而美国总统奥巴马和我决意要实行的外交政策,既不冲动,也不会涵盖意识形态,而是要充分尊重他者的意见。”
截止到本周之前,只有一位美国国务卿把上任出访的第一站放在亚洲:1961年的鲁斯克。所以希拉里做出的这样一个决定,即便是从她的支持者那里来看,也令人惊讶。
而在她的第一次以国务卿身份的出访之中,希拉里就表现出了这样一种姿态尝试着去修复美国的全球形象。
希拉里亚洲首站散发出来的信息,按照《经济学人》的说法就是——虽然其他地方的战争依然在继续,而经济灾难又是目前的当务之急,但是美国的未来环境,将由亚洲来决定。
奥巴马政府已经成功的让人相信,在面临环保、人权等待这些问题的时候,它的基调肯定会有改变。而希拉里也已经早就强调过了她正在寻求合作——或者说得更加准确一点——在这些问题上的一种“更为全面的合作伙伴关系”。
一些全球性的问题——诸如经济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极端主义分子——它们是以一种如此规模巨大的势头冲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立解决它们。
“这不再是1997年亚洲遭遇金融危机,而美国经济一支独秀的时候了。那时,华盛顿向亚洲宣扬其成功的经济模式,批评亚洲的经济道路。现在,危机起源于美国市场,是时候让美国官员承认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希拉里这次访问会表现得比较谦卑。”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亚洲事务的前高级主管迈克尔·格林分析说。
“我今天来到这里,为的就是倾听你们的观点,因为我十分相信,通过彼此倾听,我们能够获得更多的东西。”在向东京大学的学生们演讲时,希拉里的确如此表示。“而这,也就是我作为一个国务卿的首次国外之旅所要做的事情。”
“奥巴马是如此集中于解决国内的问题,”希拉里说,“他不可能做过多的国外履行。”所以,她说到,“我必须做尽可能多的国外之旅,并且发散出奥巴马希望世界听到的信号。”换句话说,希拉里将倾听四处的声音。
“中国古代有一个故事说,一次,两个相互交恶的封建国家的士兵恰好在暴风雨中同船共渡大河。他们没有打起来,而是携手渡过了难关。由此产生了一句中国谚语:同舟共济。”也是在上述的那次演讲中,希拉里说。
“同舟共济”,这是希拉里倾听中国声音的前提。
“压轴戏”
奥巴马团队正努力尝试避免过去三届政府的经验:开始时主张与中国对峙,后来却努力改善关系。一位美国高级官员表示,本届政府决心在美中关系方面开个好头。
而以“倾听者”自居的美国新任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20日将抵达她此次亚洲之行的最后一站——中国。
“希拉里访华是为中美关系设定基调的旅程。”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东亚问题专家葛莱仪说。
新任国务卿的首次出访打破常规地选择了亚洲,而不是以往的欧洲。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在奥巴马政府正忙于应付空前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希拉里此次亚洲之行将侧重“经济外交”,即安抚亚洲各大“债主”,这一点其希拉里也并不否认。
形势比人强。当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美国的财政亏空,经济衰退。而中国面对危机挑战的有利条件则远胜美国。中美两国是当前世界应对金融危机的两大支柱,需要进行有效合作与相互支持。
除了经济之外,世界面临核武库与核扩散日益增长的危险。朝核六方会谈由于平壤政策摇摆进而复退,伊朗研发核力量决心难以动摇,巴基斯坦政局动荡孕育着核武失控的危险,阿拉伯世界的恐怖势力也力图利用微型核武器来进行攻击。
世界能源问题日益突出,石油资源的需求与供应矛盾扩大,无休止的石油消费造成空气污染,严重恶化人类生存环境。作为能源消费最多的两个大国,中美之间需要在减少环境污染与开发绿色能源方面加强合作。
在这些问题上,都需要中美之间展开更深层次的合作。
而在出行前的记者会上,希拉里也特别提到,中国“充满活力的刺激计划”正是奥巴马政府希望亚洲国家采取的行动。她表示,美中两国有非常广泛的事务要处理,她的首次访华是为了来“寻找前进的道路”。希拉里说,美中两国有机会在清洁能源方面展开合作,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促进经济增长。
中国外交部此前也介绍说,中方希望通过希拉里的此次访问,让双方能就中美关系、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其他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广泛、深入交换意见,以加强对话、增进互信、扩大合作,推动中美关系在新时期沿着健康稳定的轨道向前发展。
“我们相信,中美之间能够彼此通过对方的成功,得到好处。”希拉里说。
逃不过去的问题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孙哲表示,财经问题不是希拉里长项,希拉里班子里财经专家亦不多;此类对话在未来的国务院方面,应该是以外交和安全事务为主。
17日,《中国日报》刊登了一篇名为《与中国一起应对挑战》社科院美国所研究员陶文钊的文章,这篇文章称奥巴马政府在台湾问题上将会谨慎行事,台湾问题一时不会成为中美关系中的突出问题。虽然海峡两岸目前的氛围颇为和谐,但台湾问题始终是牵动中美关系的敏感神经线。观察家认为,希拉里访华是中美双方陈述对台立场的机会。
“美方知道中国肯定会在希拉里访问时提到台湾问题,但是并不知道中国人会怎么提出这个问题。无论怎么提,美国都有答案。”前美国在台协会理事主席,现任美国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东北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卜睿哲博士说。
而希拉里在东京记者会上,回答媒体记者询问美国是否继续对台军售时,她非常明确地表示,台湾关系法中有明确的条文,规范美国会提供台湾防御所需,“出售台湾军品,一直是多年来的处理方式”。
此外,希拉里出行前,美国媒体就预测,一向重视能源与环保议题的奥巴马政府十分希望在这些方面扩大与中国的交流内容。这一点得到了诸多美方学者的认同。
“除了金融危机,希拉里访华的另一个主题将是气候变化。”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亚洲事务的前高级主管迈克尔·格林说,“我认为国务卿会把环保谈判专家带去中国。美国会清楚地强调她与中国在环保问题上的关系,双方很可能从这次访问中开启一场新的对话。”
《时代》说,近代历史上的第一次,美国和中国都意识到了,它们之间的确存在着共同的利益。而跟布什政府相比,奥巴马政府下的中美关系“将在一种前所未有的层面上展开”。
按照美国亚洲学会美中关系中心主任夏伟(Orville Schell)的观点,究竟中美之间在面临气候变化时英国怎么办?应该成为议程上最重要的一点。
“汇率、人权、台湾和其他的诸多重要问题也不应该遗忘。但是在气候方面上的合作将给中美关系带来更多益处,这使得它们在解决上述棘手问题的时候,能够变得更加简单一些。”
中美之间有关气候变化的合作关系不仅仅能够让世界相信,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已经不能够再继续拖延。“假如这是以一种高技巧的交方式来解决的话,这也能够给两个如此伟大的国家创造一种新的前所未有的合作关系。”夏伟说。
“希拉里克林顿的中国之旅将成为中美有关气候变化对话的里程碑,” 绿色和平中国分部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李雁说。
矛盾仍存
2006年,随着中美“战略性经济谈判” 的进行,中美的交往就只有经济话题在延续——“中美之间唯一的关系,就只剩下了财政部长保尔森。”
奥巴马政府的种种政策措施依然尘埃未定。在一些问题上,诸如人权问题上,奥巴马政府的态度是否会与布什政府不同,现在还充满这不确定性。
虽然美国将寻求积极与北京进行气候变化谈判,但布什政府的亚洲问题专家格林认为,希拉里不大可能让整个美中关系围绕这一点,因为两国之间有其他重要问题。
希拉里也说,她到北京后,除了举行一项市民会谈、 上教堂,与各界人士会面外,人权问题当然也在她与中国政府讨论的议题中。
“我们与中国有一系列的问题要处理,”希拉里说,而“这次旅行需要找到一条向前的道路。”
在希拉里看来,中美之间的交流应该增加新的内容,这内容包括人权及气候问题,这大大振奋了各种行动主义分子和环保主义者,但是也引起了政治观察家的各种担忧。
一些中国的专家认为希拉里表示中美之间要进行一系列更广泛范围内的对话,时机依然尚未成熟。
“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都没有做好准备进行这样一种广泛的谈判,”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孙哲说,“民主党中有一系列有关人权、妇女权力以及劳动者权力的花言巧语,但连一条实质的信息都没有。”
“中国并不反对进行一场全面的对话,”清华大学政治学教授楚树龙说,他还指出,一直以来,中美之间有着进行这样谈判的基础性框架。
“但是把人权和气候变化与经济及安全问题缠到一起,并不能取得显著的成效,因为双方存在着太多的分歧。”楚树龙说。
美国人自己也知道,尽管美国对中国的期许事项清单很长,而北京也有自己的清单:“北京希望减少美国对台湾军售;希望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策上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希望富裕国家加强金融系统的管理,避免未来的震荡。它还希望美国不要在人权问题上发难,特别是在西藏及苏丹问题上。”《时代》周刊的一篇文章称。
“中国和美国的问题是如何建立彼此间的战略信任。”华盛顿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研究中心中国问题专家戴维·蓝普顿2月12日在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研讨会上说,“美国社会并不十分肯定中国会如何运用日益增长的国家实力,而中国人也不太明白美国对中国崛起到底是怎么想的。因此,希拉里访华对中美加强彼此的战略互信是个好机会。这样的信任需要中美高层持续不断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