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开幕的江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提交审议的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09年要继续精心组织实施民生工程,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并立志办好60件实事。
在这一内容广泛的民生“规划”中,既有就业、住房、社会救助、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和食品药品安全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也有生活垃圾处理、农村沼气使用等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
与江西一样,在近日全国陆续召开的地方两会上,各地都不约而同地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话题更是受到代表委员们的热议。
中央关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精神的内涵中,“以人为本”、以民生为核心的科学发展理念贯穿其中。越是困难时刻,越要高度关注民生。
改善民生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大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相关举措更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神经”。政府的民生举措一旦见效,往往能博得满堂赞誉,而稍有差池,又可能备受诟病。
因此,各地政府也只有真正重视民生,才能不断激发经济增长的动力与活力,化危为机,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把中央的精神真正落到实处。
江西省政府适时出台的民生“规划”,恰恰体现出地方政府把握时局的智慧,更考量着地方政府的执政魄力。
将“承诺”落于纸笔,等同于自我加压,甚至自断退路,这不但需要地方政府敢于置身“玻璃瓶”中的执政透明的勇气,更需要执政为民的底气和豪气。毕竟,一年之后能否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仍要拭目以待。
在当前经济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面临许多困难之际,各地政府只有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才能最终实现改善民生的目标,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