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读郎咸平有感
导语:郎教授的文章标题包含的论点是不容置疑的,内部因素绝对应该占据主导位置。

读者 黄金宝

2009年3月5日

编辑:

郎教授的文章标题(中国的问题基本来自国内)包含的论点是不容置疑的,内部因素绝对应该占据主导位置。制造业推动力(出口、投资)的颓势让我们沮丧,我们为什么没有一开始就鼓励消费呢?建立在稳固基础上(消费)的制造业增长多么让人安心!

但一开始我们拿什么去消费呢?稍加审视这个问题便能明白:在中国制造业增长的路径上没有备择选项。

其实也不用太费思量去理解中国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背后都会有其规律可循。为什么经济学要从重商主义开始,因为在那个时间,那个背景下,重商主义本身有生命力。在我的粗浅理解中,中国依赖出口的增长与重商主义无重大之区别。我们应该记住:在特定背景(阶段)下有效的措施不应受到这样认知的指责,即在另外一个背景下形成的认知。我们所处的阶段很容易让人犯这样的错误,因为此时此地,我们已经开始用现代经济理论认识经济现象了。这就好比烧一道好菜,经由急火-慢炖而来,用慢炖攻击急火,显然是不正确的。中国制造业发展模式也是由特殊的背景导致的。

中国楼市、股市的繁荣也一度让本人与郎教授一样的担忧,担心窒息其他产业发展。但是基本的经济学常识又告诉我:这是市场的结果。我个人觉得政府没有任何推波助澜的意图。放着那么大一个市场,那么大的需求,能逃得过资本的追逐吗?倒是政府忙着灭火。我不是政府的托,经济学理性要求我按理性说话。

那么中国制造业的出路是什么呢?

回答好这个问题绝不简单,但本人认为基本的思路是这样:

中国此前三十年的发展主要依靠的是庞大的农村劳动力,从现在观察,这种势能已经释放了绝大部分,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贡献有限。如果这样的观察应验,农民工就业问题将更加突出。

那么接下来我们依靠什么?

仍然是劳动力。为什么呢?经济学的研究已经证明,迄今为止,劳动力收入依然占据产出的绝大部分。但是,这里的劳动力的主体变成了大学生。中国的教育系统已经生产了大量的大学生,供给增加使大学生劳动力变得廉价,产业升级需要的高素质劳动力需求得到高效比满足。

尽管金融危机证明了自由市场的一些缺陷,但其机制依然比任何可知的其他机制有效。任何一个国家,在任何一个阶段都会有其蓬勃发展的某个产业,给予警醒是应该的,过分担忧则不是一个经济学者应有的素养。

 

链接:郎咸平:中国的问题基本都来自国内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