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在中国人大网新闻中心就看到,代表团驻地对持有上会记者证的记者是开放的,所以像我一样第一次上会的记者都认为,代表团小组会议也应该是开放的,但从小组会议开始后,才发现会不是这么跑的。
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以省为单位分35个代表团(包括港澳台和解放军代表团)组成,每个省代表团分三到七个小组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或预算报告。
3月6日,我兴冲冲赶往职工之家参加山东代表团的小组会,新闻中心的公告说明,山东代表团属于开放团组,我在路上还在苦恼,山东有那么多小组我听哪一场呢,是不是小组按照代表职能也分经济、文化这样的小组呢。
到职工之家,按照指示牌我七拐八拐走到了一、三、五小组的会场外,这时被一个保安一个工作人员截住了,他们看了我的记者证说,不可以入场,因为这几个组都不是开放组,我辩解称新闻中心通告你们山东是开放团组,工作人员说,只有第二组开放。
原来是这样,共七个小组,只开放一个。
后来越过了三栋楼我才找到第二组。那里俨然像个新闻发布会现场,形式不像个讨论会,而是报告会。事先定好的代表拿着几页纸介绍2008年本市或本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人民生活水平以及2009年计划出台的政策框架等等。
大概有8个到10个人发言后,到了记者提问时间,因为还没有听到自己关心的内容,所以记者们非常踊跃,林立着一整排的胳膊。
我也在这一列,举得我胳膊算麻的时候我才发现主持人点名的规律。他首先扫视记者群很久,然后说“人民日报”,当然如果这时人民日报的记者举着手站在那里也没什么,但到后来,这位主持人开始说,“某某广播电台记者有没有”?坐在后面并没有打算提问的这个台的记者很是被动,赶紧从后面走到前面,磕磕绊绊的提了一个问题。
这让我们这些手都举酸了的记者很是恼火。在会议结束后冲过去截住领导们采访的都是那些得不到提问机会的记者。
其实在本届全国人大会议召开前的新闻发布会上,大会发言人说,会议是开放的,不论对境内还是境外记者,所有代表团驻地对记者都开放,但实际上这个开放体会起来是何等不易。
据说不对记者开放的团组会议有的非常热闹,大家为某一政策某一笔钱争得面红耳赤,甚至某省财政厅厅长,被逼无奈说出:“我就是砸锅卖铁也给你们弄钱”。
参加两会的记者都是一些希望在这样一个集中的舞台上听到看到地方代表们对如今中国经济社会的看法,当地情况,老百姓的声音和诉求等等。但如果只是一场报告会,我们大可拿一分演讲稿回家休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