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玛/文 正如剧作家阿瑟米勒曾经观察到的那样,“只有当它最根本的那些幻想最终烟消云散之后,一个时代才称得上是终结了。”绝大多数的那些定义了全球化经济繁荣时代的幻想——全球经济将永远的高高起飞,从迈阿密到孟买的房价将无限制的上涨下去——现在已经终结了。但仍然有一个主意依然拥有攫住想象力和市场的能力:那些诸如石油、铜、和黄金等等原材料的价格一定会继续升高。有太多的聪明人都相信,去年这些商品价格的温吞水局面,只不过时新一轮价格牛市前的小小停顿。
这是一种植根于强力而实际的趋势的想法。随着中国和印度的增长,全球储备的降低,对于资源国有化的恐惧以及对于能源及农业长期投资的不足,都将限制到这些商品的供应。
但事实上,这个世界之前也曾经面临过这些问题,而在过去的200年时间里,原材料商品价格的长期趋势是不断下降的。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是新科技的引进,更有效的提炼方式,以及一种材料代替另外一种材料的可替代性。蒙特利尔市的一家研究公司的数据显示,与1800年代相比,剔除了通胀的因素之后,主要的工业原材料价格降低了75%。虽然有这样那样对于“石油峰值点”的担忧,事实上,目前主导石油市场的依然是需求而不是供应。而当需求最终提高之后,一般来说都会出现一种新的替代性能源(核能、天然气、绿色科技)等待着缓解需求压力。今天石油的实际价格依然保持在1976年的水平线上,而在这之前的1870年代石油才真正在美国大规模的投入了使用。这种长期石油价格的下降主要是因为新的油田的发现,以及更为有效的能源使用效率,这使得全球正在耗光石油的想法没有一点实际的意义。1980年代的经验,将给目前的情况提供很好的教义。
1980年代的时候,日本和欧洲对于石油的需求依然在强劲的增长之中,而虽然在这些地区长久以来以及在努力实现更好的能源使用效率和转向使用可替代性的能源,但对于石油的消耗在本质上依然没有太大的改变。与之类似,自2004年以来的90%的新增汽油产量都是来自于生物燃料、合成石油以及天然气。随着国家们变得越来越富裕,它们对于原材料产品的人均消费量却在下降。这是一个谜语,因为在于此同时,随着中国和印度的发展,将无情的提高石油和其他原材料的价格。
不管在任何时候,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下降,在全球范围内总会有新的经济力量的出现。1980和1990年代已经是一个全球化经济相对强势的时间段,而中国则保持了平均9%的经济增长。但与此同时,原材料价格却没有沿着这样的轨迹进行发展。以石油价格为例,从来没有打破过40美元每桶的上限。
解释为什么石油价格没有提高的原因很简单:对于任何原材料的需求都是拥有价格弹性的,这意味着,一旦价格过高的话,消费者们就会停止购买它们并去寻找一种替代品。1960及1970年代的时候,日本及欧洲制造业的复活推动了工业原材料如铜和镍价格的升高,这种局势最终被买家不再继续购买给打破了。1960年代的时候,全球经济给铜价格多指出的数字只不过是0.45%。1970年代的时候则只有0.2%。一旦铜的价格太高了,铝就会作为很多功能的代替品。
有良好的理由去相信,这个世界将会经过同样的一个转折点。上一次石油价格的高企最终在1979年的时候破灭了,当时全部石油的支出占到了全球GDP总值的7%。去年的时候,石油支出也达到了一个类似的比例,而在那之后,石油价格已经跌去了超过三分之二。去年的时候,那些主要的工业原材料如铜和锌等等,在没有达到1960和1970年代的峰值之前,价格已经跌回了地面。
但市场依然在打赌说,石油价格将再次上涨。三年期交付的石油交易价格收于70美元每桶,现货价格则是50美元每桶。有分析人士认为,到2012年的时候,价格将达到90美元每桶。而其他的原材料的价格也有类似的上涨预期。
在晚近的2005年之前,这种观点都是没有意义的。经年累月的时间里,现货的价格都要比未来的价格要低,因为绝大多数的投资者都相信,价格将会按照历史的趋势进行发展——这趋势就是,下降。他们挣钱的方式很简单,就是以更低的价格收购石油之后再高价卖出。假如不是这样的话,有很多的理由去相信,这些原材料的生意就将是一桩赔本的买卖。但在这个十年开始之后,这种长期的有关原材料价格的观点销声匿迹了,而它现在还没有复归的迹象。今天的投资者们依然在根据全球经济的健康状况进行着自己的投机买卖,正是他们对于原材料的投资,造成了最近几周我们看到的价格飘忽不定的局面。
这种看多势头是不值得信赖的。这个世界已经进入了自1929年大衰退以来最大的一次增长萧条局面。儿2003到2007年的那种高企的真对原材料需求造成的全球性增长的局面,很难迅速的再次出现了。而对于绝大多数的分析人士来说,不管他们对全球经济持有的是什么样的观点,他们都同意的是,原材料价格将会上升。乐观派认为,复苏的消费需求将会提高石油及其他原材料的价格,而悲观派则认为,因为全世界的央行们都在印刷钞票,所以购买原材料将会成为预防通胀的有效应对措施。
所有的这些对于未来的预期都忽略了历史的因素。而正是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一种东西可以在通胀时期内价格升高,那就是黄金。其他的原材料价格只有的全球经济向上、需求超过供给的时候才会正在上升。在当下的这个时候,几乎所有的原材料供给都要远远超过需求,而后者或许在今后的许多年里都会维持一种下降的局面。
生产者的希望也将会加剧目前的恶化局面。石油生产商、矿工和炼钢的人都在希望着目前的价格下降只是一种暂时的局面,因为他们只能够忍受短期的生产缩减,不能够接受更多的例如关掉工厂的这样的结局。一个例子来自于钢铁工业,自从去年9月份至今,全球范围内的钢铁生产已经下降了40%,而限制的生产能力也从去年的5%提高到了目前的35%。不管怎么说,钢铁制造企业亦然没有关停更多的生产厂,这使得未来对于矿产的需求依然没有减少,这让生产者们在谈判的时候,实力受限。
同样的情况也类似的出现在其他的资源中。虽然目前的价格已经下降了,但是依然有很多的原材料价格是以远远高于成本的价格进行交易的。所以,在生产者真正感觉到疼痛并关停更多的工厂之前,价格依然有继续下降的空间。
唯一能够使得油价不继续下跌的理由是,依然有很多人认为北京采用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将维持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局面。这些日子里,任何来自中国的好消息,都能过让那些石油交易商们感到欢欣雀跃。或许,他们的确是高兴的太早了一些。另外,或许中国对于石油价格的影响的确被高估了。中国只消耗了全球石油产量的9%,而经合组织的国家成员们却超过了50%还要多。
这一切都会削弱石油垄断卡特尔提高油价的能力。在供给超过需求能力5%——现在不断提高到8%了——的前提之下,欧佩克要求价格升高的要求总是底气不足。在过去的6个月时间里,石油卡特尔已经下令削减产量的三成。而随着成员国们面临着削减产量80%的目标,刺激欺骗的动力将会不断加强的。
当然,在一些特定的时候,原材料价格将会再次提高,但这只会是临时性的。直到目前为止,价格的轨迹都是——长期的熊市,外加短期的牛市。有数据显示,牛市一旦延续4到9年之后,平均的熊市时间将长达11到27年。去年夏天终止的石油牛市景观告诉我们,假如说历史有任何借鉴意义的话,那么我们只不过是刚刚身处在一个长长的熊市开始的地方。
记者 焦建/译
Ruchir Sharma,摩根士丹利全球新兴市场投资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