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是否真的来临?
导语:通胀是否真的来临?笔者从消费品价格、大宗商品和生产资料价格三个方向出发,以期厘清当前的市场状况,从而对通胀是否会来做出判断。

吴亮/文 市场在争论!通胀,是否真的来临?

这是一个切实关系到老百姓未来投资判断的命题,老百姓的口袋是否会遭遇类似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那样的财富缩水。

媒体上许多财经人士都聚焦于上半年7.37万亿的天量信贷和57.3万亿的M2余额,货币学派和新古典学派对于大量的货币供应是否必然带来市场的通货膨胀仍争论不休。关于银行信贷释放出的流动性,市场上弥漫了很浓的情绪。

但笔者认为对于讨论通胀而言,市场对此过分弥漫的情绪很容易让人迷失,面对各种观点我们有必要梳理下关于通胀的思路。依照经济学的常识,通货膨胀是指一般购买力水平的持续下降。我们可以从消费品价格、大宗商品和生产资料价格和资产价格三个方向去认识,只有全面分析其中每部分具体的变动,才能真正厘清当前的市场状况。

首先看生活消费品价格。生活消费品价格的衡量方法有多种,而CPI应该是它最好的一面镜子。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7月份全国物价指数为98.8,其中城市为98.6,农村为99.3,总体看来仍保持上半年不断下降的趋势。其实之前专家学者的争论也是多次聚焦CPI,有人说虽然央行上百年释放出7.37万亿的天量信贷,但CPI仍然保持为负,因而谈论通胀还为时尚早。但是,我们进一步观察可以发现,虽然CPI增长目前为负,但其环比数据却是上升的,如果这一趋势持续下去,预计在下半年或明年初CPI的增长将转负为正。特别是现在以蛋、肉、果、蔬为代表的食品价格已经不断提升,也印证了这一趋势。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7月粮食价格指数继续增长,较上年同期上涨4.9%,而根据农业部数据,7月底猪肉价格是每公斤14.94元,连续上涨了11.3%。而在我国,食品类价格占CPI权重高达33%左右,可以推测,未来在食品价格的带动下,CPI的转负为正并不遥远。

其次,把目光再转向眼前最令人关注的资产品价格。股市从去年10月谷底1664到今年最高点3478点,现在股市又有下行调整,一度调整20%,但目前又有所反复,截止8月26日2967点,较去年谷底仍增长62%。而楼市也是看似一片火热景象,不少城市房价推升,全国市场上地王频现。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7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涨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9%,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当前的股市楼市让我们仿佛看到了2007-2008年上半年是曾相识的一幕,而二季度海外大量的热钱涌入,外汇储备与外贸顺差和FDI的差值高达1219亿元,这也给有些人造成了输入型通胀的担忧,但这一逻辑其实并不站得住脚,现今两年的形式已很大不同,当年大量热钱的涌入是伴随着对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而目前在我国外贸疲软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的幅度不会太大,因而很难重现当年大量外资涌入股市、楼市的火热景象。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当前资产价格已经呈现泡沫的趋向,未来股市和楼市的走向并不明朗,外资热钱也很难在没有确定退出机制之前贸然进入资本市场。当前股市已从最高点调整至,当前多空分歧较大,预计未来一段时期股市将处于震荡调整的状况。对于楼市,房地产商暗暗庆贺了前一段的小阳春行情之后,不少开发商近期频频高价拿地,然而,细致分析,虽然有的地方楼市价格持续上升,但房屋租金和成交量却呈现下降,以深圳为例,深圳7月的新房成交量为54万平方米,环比下跌17.29%。这表明当前房价已到达一个相对高位,市场需求已难以继续高房价下的销量,加上事关民生舆论的政策敏感性和不确定性,关于未来宏观房地产市场也是方向不明。由此看来,当前的资产价格的确已映衬了我们购买力的缩水,但这种资产价格的高位能否为继,通胀的预期能否自我实现,一切还不好一言定论。

最后我们再看看大宗商品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曾经大跌,然而自今年以来,虽然国际经济形势危机之后并不明朗,但大宗商品价格连续上涨,其中原油价格从年初的30美元/桶攀升至70多美元/桶,近期铜价也连续上涨,较年初上涨达60%以上,而LME金属价格的涨幅已经超过60%。而国内金属、能源等生产资料价格也伴随大宗商品价格而上升,据商务部的数据,112种重要生产资料价格较6月份已经环比上涨1.5%,为去年8月份以来的首次上涨,分类别看,能源、有色金属、矿产品、黑色金属和建材产品环比上涨7.3%、5.6%、3.0%、2.6%和2.1%。加上近期煤、电、水、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推进,未来将进入新一轮调整上涨周期,未来企业成本只会上升。另外这表明企业成产成本的上升,未来生产资料市场的价格呈现走高趋势,成本推动型通胀的担忧也并不是空穴来风。

综合看来,市场已经存在通胀的预期,消费品市场的下降只能说明眼前,并不能推及未来,未来食品价格带来的通胀压力凸现;而此轮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已催生资产泡沫,但未来是否会继续助推通胀却走向不明,谨慎的观点是资产价格将面临一定调整;生产资料市场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高位将推动国内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同时考虑水电煤和劳动力等因素,未来国际输入型和成本推动型通胀的可能性也在加大。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级金融学专业学生)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