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作者 图门巴雅尔 9月18日,国庆60周年庆典最后一次彩排,央视“曝光”了部分场面,已经令电视前的中国人啧啧生叹,而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国庆阅兵差不多是时间间隔最长的。过去的10年正是中国国力迅速增长的10年,是中国军队转型最关键的10年,这使得国庆60年大阅兵成为世界上最值得期待的一次阅兵。
《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指国家的公祭仪式,“戎”是国家的军事行动或战争。即将到来的国庆大阅兵,既是“祀”,也是“戎”,当之无愧的国家大事了。在这里,笔者“忆往昔峥嵘岁月”,带着诸位看官“穿越”到三个历史时期,跻身热闹人群,是看看宋明清三朝皇家阅兵式的那些事儿……
北宋阅兵
话说北宋东京汴梁外城西墙顺天门外路北,有一片水波浩淼的大湖,名曰“金明池”,乃皇家苑囿。当年,这里是士女暄闇,游人如蚁的著名“汴京八景”之一。每当阳春三月,金明池上春意盎然,桃红似锦,柳绿如烟,花间粉蝶双双,枝头黄鹂对对,踏青士女纷纷而至,赏玩游人结队而来。尤其是一年一度的三月一日开金明池“琼林苑”,城中之人上自皇朝宗室,下至黎民百姓,倾城而出,到金明池郊游。宋代陶毅有诗为证:“万座箫歌醉后醒,绕池罗幔翠烟生。云藏宫殿九重碧,日照乾坤五色明。波面书桥天上落,岸边游客鉴中行。驾来将幸龙舟宴,花外风传万声岁”。?
然而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开凿金明池,其最初目的是为了训练水军,后经北宋王朝的多次营建,池内各种设施逐渐完善,池的功能才由训练水军慢慢为水上娱乐表演所取代,金明池随之成为一处规模巨大、布局完备、景色优美的皇家园林。
太平兴国三年二月,工程结束,宋太宗亲临工地视察凿池情况,赐名“金明池”。两个月后一场别开生面的“大宋水师阅兵式”正式亮相。宋人袁褧曾回忆道:“余少从家大夫观金明池水战,见船舫回旋,戈船飞虎,迎弄江涛,出没聚散,歘忽如神,令人汗下……。”翻译成1000多年后的汉语就是:我小的时候,跟着父亲到金明池观看“水师阅兵”,只见水面上,舰艇、楼船纵横游弋,还不时回旋漂移……戈船疾驰,犹如插翅猛虎,乘风破浪,编队聚散悠忽,恍如神助,让我们这些旁观者气不敢出汗流浃背……
当时北方人很少能看到实际水战,所以对金明池水战表演特别感兴趣,每逢开池,数以万计的游人前往金明池玩赏。
此后,雍熙四年(987年)四月、淳化三年(992年)三月等都曾举行过大规模“阅习水战”的检阅,每次都是观者如潮,欢声雷动。
靖康年间(公元1125~1127年),随着汴梁被金人攻陷,金明池亦“毁于金兵”,池内建筑破坏殆尽,但故池尚在。史载,南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年),金国一手扶持的伪齐政权傀儡刘豫被金人废弃,且“囚于金明池”,不知此公如何面对故国风景。
北宋亡后,金明池已无人经营,金代常常“汴水断流”而使其失去水源,逐渐干涸,被金元时代黄河泥沙多次淤积。最迟至明代后期,池已淤平,不见踪影。
现在,这里是一片嫩绿的田野和村庄。
明朝阅兵
靖康之难后约300年的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0年)三月,明成祖朱棣在北京北边的怀来搞了一次名为“狩猎”、调集部队10万人的“大阅兵”仪式,目的是震一震那些夜郎自大的中亚和西亚藩属国们。
朱棣精心挑选的明朝“五军营”、“ 三千营”、“神机营”精锐相继表演了明军骑兵包抄、步兵突击、步骑合击等内容,从广西、云南、四川调来的“土狼兵”、白杆兵演练了步兵劲弩齐射、长枪步兵刺杀训练等“军事科目”。史载“军容齐整”、“步调如一”、“兵甲鲜艳”,“列国使节俱惊”,尤其是明朝“神机营”的火器操练,展示的“虎威炮”、“火龙枪”(骑兵专用火枪)、安南铳(抬枪)、“一窝蜂”(火箭炮)、“火龙车”(火焰喷射器)等诸多“高科技”武器,令各国使节大开眼界。大规模的“狩猎”行动持续了整整一个月。
阅兵结束后,朱棣在土木堡的行营“亲切接见”了各国使节。称雄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帖木儿国”使臣带头下跪磕头,“叩首触地”,全然不顾此前为不跪拜大明皇帝而编造的“我国无此风俗”理由。帖木儿使臣更奉承说,这次进献的名马,正是当年其国家开创者——帖木儿(突厥化的蒙古人)生前南征北战专用的“御用坐骑”,赠送给朱棣,正是为了表达“最崇高敬意 ”。朱棣则手书信札托使臣转交帖木儿国王,在信中表示“愿两国臣民永享太平安乐之福”。
这次声势浩大的阅兵无疑收到了良好效果,这次“观礼”的各国使节,总数达二十七个国家。明朝军威之盛与睦邻友好的国策在各国引起了巨大反响。其后中亚、西亚国家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一直绵延到明末,单是帖木儿帝国,终明一世向中国派遣使节的次数就有六十多次。有关这次阅兵的详情,也详细记录于中亚国家的典籍里。帖木儿副使盖苏耶丁在回忆录里坦言:“ 我不得不承认,大帝(帖木儿)死在东征的路上(帖木儿曾经声称要东征大明朝)是一件幸运的事情,这使他保全了一生的英名。”而另一个“连锁反应”是,观览阅兵的埃及使臣回国后,埃及随即解除了在红海对东方商船的禁令,而此后最后一次下西洋的郑和,也终抵红海沿岸,不但结好了红海地区国家,更实现了他作为一个穆斯林终生的愿望——麦加朝觐。
约三十年之后,明英宗朱祁镇就在其曾祖父朱棣向番邦耀武扬威的土木堡,损失大明主力军50多万,文武官员亦死伤50余人,自己也成了蒙古瓦拉部的阶下囚。
500多年过去了,今天的土木镇里还能见到几处当年明军赖以抵御的城墙遗迹,几米高的土墙在田野上和民房间断断续续地延伸,有的被村民当成了院墙。
尚能“诉说”那段历史的还有显忠祠,它是“土木堡之变”后明朝为祭祀死难将士而建造的,历经几度毁坏和重修,至今还保存着三间大殿和一些碑刻,从正中一间大殿锁着的门往里窥望,可见一块写着显忠祠简介的牌子和一块写着死难大臣官衔和名字的牌子与输水管道、农具等杂物堆放在一起。
清朝阅兵
去年国庆节前夕,在香港“苏富比2008年秋季拍卖会”北京预展上,一幅长达15.5米的巨卷——乾隆《大阅第三图 阅阵》手卷上栩栩如生地记录了270年前,即乾隆皇帝即位第四年,在北京南苑进行的一场声势浩大、尽显武威的阅兵式:八旗将士各着红黄蓝白等本旗阅兵礼服分阵排列,号角高扬,军旗猎猎,一眼望不到尽头……
清史档案记载:“上(指乾隆皇帝)躬御甲胄,乘马出,试射,连发七矢,皆中的。”意思是,27岁的新皇帝“爱新觉罗弘历”身披铠甲,端坐马上,搭弓射箭,七射七中,箭无虚发。
该图中所画人物不少于1.6万人,每个人都面貌分明,衣着装饰,车马枪炮,仪仗旗鼓等均描绘精细,画面用色艳丽鲜明,乾隆被绘于画面的核心位置,穿盔带甲,全副戎装,骑于马上,英姿勃发。
《大阅图》最让人震撼之处,就是八旗军队所表现出来的威武气势。从画卷之中,后人可以清晰感受到当时军队的盛况、乾隆皇帝的威严。
八旗军,是 17世纪前期在白山黑水间崛起的一支弓马无敌天下的铁骑,如同狂飙横扫了华夏万里江山。八旗的威名,曾令半数配备了火器的明军胆寒,也成为满清王朝的最大骄傲。200年后,努尔哈赤、皇太极的雄风却在后代那里荡然无存,这支世袭的军队成了最腐朽无用的一群军人。
这个衰败的过程,从康熙和乾隆“南巡”期间的几次阅兵可窥见一斑。
“阅武”,即检阅八旗和绿营兵,原本是南巡中的重要活动之一。康熙南巡时就在南京等地进行阅兵活动,其目的恐怕是想向江南人民示以威慑。第一次南巡时,他在南京校阅军队,亲自下场射箭,左右开弓,观者万余人。
乾隆南巡时也在杭州、南京等地校阅营伍。其时,太平日久,八旗兵及绿营兵皆已腐败,将军喜欢坐轿而不骑马,士兵喜欢吹箫而不习武。乾隆第二次南巡时,杭州的绿营兵竟吹箫前来迎驾,乾隆大怒,严词训诫,下令“营伍中但许用钲鼓铜角,其箫管细乐概行禁之。”(军队中,只允许使用钲鼓铜角,管弦等演奏民间靡靡之音的乐器严令禁止)并下令将军(各地驻防八旗兵的长官)、提镇(提,指“提督”,是一省绿营兵的长官,相当于省军区司令;“镇”,即总兵官,相当于军分区司令)一律不许坐轿。
虽然乾隆三令五申,但颓风未能扭转,曾随乾隆最后一次南巡的嘉庆帝后来因征剿白莲教不力,斥责江南军备废弛,回忆当时阅兵的情景时说:“射箭箭虚发,骑马人坠地”,当时以为笑谈。
历史的车轮转到1886年。那是春夏之交的5月,天津城里阳光灿烂、丰乐雍熙。大街小巷笑声朗朗、彩旗飘舞。但看巨龙开路、金狮狂舞,一片和谐欢腾之象。码头上鲜花簇拥、鼓乐齐鸣、人如潮动,声如沸鼎,处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主席台布置得波澜壮阔、气势恢弘,让人们一接触到,就能感受出国家欣欣向荣的盛世气景。
慈禧皇太后特意派醇亲王奕譞亲赴天津检阅当时号称亚洲第一强大海军的北洋水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亲自操练下,一场盛大阅兵式终于拉开了帷幕。
但见醇亲王率海部大员善庆、总办恩佑等文武随员三十余人,王府护卫太监等二百三十余人款款而来,李鸿章等率大批文武官员恭身相迎。接着,醇亲王按我中华礼节,依次接见各国驻津领事。一轮满月照映碧波万顷,排水量2000顿的“海晏”轮上乘坐着“辫子党”与“国家最高领导层”,在北洋强大的“定远 ”、“镇远”、“济远”、“超勇”、“杨威”5舰和南洋“海琛”、“南瑞”、“开济”3舰左右护卫下,乘潮出了大沽。“镇东”、“镇西”、“镇南”、“镇北”、“镇中”、“镇边”6炮艇尾随其后。
这是何等的雄壮威武,如果不是在满清,天朝上下五千年以来何曾能有这等神气?
醇亲王一行高采烈地登上黄金山炮台,李鸿章紧忙调集“定远”、“镇远”等8舰表演打靶,鱼雷艇还表演了鱼雷发射。同时,旅顺口新修的海岸炮台,也竞相开炮,一时间黄金山炮声大作,撼地震天。据统计,整个演习共消耗炮弹百余发、鱼雷1枚、水雷8枚,约合白银万余两,算下来,这是北洋成旅以后最大规模的。
整个演习取得了圆满成功。事后,远在北京日理万机不能亲临现场的光绪帝闻迅后大为高兴,特意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祝贺电:“此番北洋阅兵,朕心甚慰……我中国实实有了一支雄视远东的强大海军。朕从此可以安枕矣!” 慈禧也奉承天运着特命嘉奖了为国恪尽职守、鞠躬尽粹的李大人。
就是这样一支号称“远东第一舰队”的北洋海军,八年后,在黄海一战,与日本“联合舰队”互有胜负,却最终在威海卫港内逐一被俘虏,有的被就地炸沉,有的被拖回日本,编入日本海军。北洋舰队旗舰“定远舰”的姊妹舰——镇远舰部份零件如船锚、锚链、炮弹被搬至东京上野公园内展示……
创业维艰,守成更难,共和国岁满甲子,六十华诞“大阅兵”来临之际,抚古叹今,衷心祝愿中华名族的早日实现“大国复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