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建/文 有一个美国的年轻人,念过4年天主教神学院,本来要当神父,最终却成了餐馆里的侍应生。一干就是接近十年。
不得不服气的是,有数的人干什么都靠谱。几年前,这位名叫杜伯兰尼卡的侍应生开始匿名写作博客“侍应生开骂”,他给自己起的名字叫做——“无名侍”。”
匆匆忙忙的出国旅行,有些“小贴士”如果没人提醒的话,虽然不至于致命,但事先知道,肯定会减少之后懊恼的几率。其中之一便是:去很多国家的餐馆吃饭,其实都是必须要给小费的。中国人不给小费的习惯倒到了外头,简直不亚于不装杀毒软件就上网的“裸奔”,吃上侍应生吐在菜里的口水,看起来是免不了的了。别抱怨恼火这些侍应生们“玩儿阴的”。跟我们的习惯不同,在国外,侍应生们(我们叫服务员或者叫小姐,听起来似乎都没“侍应生”简单明了没有歧义)的收入,基本上全部都是由小费来构成的。没有餐馆老板会给他们发固定工资——哪怕少得可怜的数字也没有。不仅如此,小费也不是全部由侍应生自己揣到兜里的。他们还要跟后厨那些没有机会拿小费的大厨、洗碗工、择菜工……等等一系列人一起分享。假如碰到不靠谱的老板的话,他们也是要来分一杯羹的。而国外的餐费都是不含着侍应生们的服务成本的,假如人都吃完饭抹抹嘴走人的话,侍应生们有火儿是肯定的。
没人给侍应生发工资,他们的收入就得依赖自己对于客人们的服务质量来取得。人的水平分三流九等,侍应生自然也不例外。所以,没有大锅饭的后果是:侍应生们也各自有其独特的一面。而这本书的作者史蒂夫.杜伯兰尼卡,就应该算的上是一个侍应生中的佼佼者,或者说是“侍应生里的哲学家”。
20世纪最有名的餐馆侍应生,其实应该算是早年在餐馆里“像耗子一般生活着”的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在自传性的小说《巴黎伦敦落魄惊魂记》的描述中,这位毕业于英国沃顿公学的精英学生,为了感知人民生活的细节,真的放弃了高薪的职位,跑到餐馆里去打工了。可惜他没待的时间很久,而且毕竟是“兼职”,他的书,读起来便不如这位名气不大但却有着长时间亲身体验的杜伯兰尼卡更有趣和有见地。
正如杜伯兰尼卡在书中所归纳的三种当侍应生的人一样:一种是没有目标只图来钱快的;一种是有了目标只把做侍应生当跳板的;还有一种是虽然口头上有追求、实质上却总在拿这份职业当借口逃避的。杜伯兰尼卡算的上时中间那种。他不像其他很多侍应生一样的得过且过,没有毒瘾,也不过量饮酒……他多年前小心翼翼的开了个匿名的博客,写上一些自己身上的故事。当有一天他发现能够作为一个作家出书时,牺牲了眼前的利益来为这个目标而努力……
2007年,“侍应生开骂”的精彩文章为“无名侍赢得了该年度的BLLOGGIES最佳博客大奖,并被选录进2006年度最佳创意非小说写作。后来该书结集出版为《多谢您的小费》。顺理成章的,这位杜伯兰尼卡也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作家梦。而杜伯兰尼卡的这本小故事书,把那些原本像是空气般容易被人忽略的侍应生行业,活生生的给勾勒了出来。
对了,最后提醒一句:到底在美国餐馆吃饭要给多少小费?杜伯兰尼卡的答案是:餐费的百分之十五是标准线。低于百分之十是非常不靠谱的客人;高于百分之二十五,最好是圣诞节这样的大节日再拿出手,否则侍应生们难免不把你的小费当成一种才大气粗的施舍。至于那些不给小费的,最好别再去同一家餐馆里吃饭了。侍应生们的记忆力都好得出奇,应该没人想吃别人的口水吧?
这个博客至今仍在更新之中,有兴趣的不妨上去看看:
http://waiterran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