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 生活方式 > 影评 >
姐不止是一个传说——关于花木兰的七大猜想
导语:我们也可以相信,木兰的家在今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之上,她是一个内蒙人。

图门巴雅尔/文 深秋时节,拎着螃蟹吃寂寞的哥步履蹒跚地远去;初冬的京城,没做变性手术就指挥北魏铁骑的一姐——花木兰横刀立马,扑棱棱的一双大眼睛,似胡天朔地的鹰隼,全然没有京城小燕子的俏皮……

吴宇森的《赤壁》让赵薇“天下兴亡匹妇有责”,她告诉电影市场的大鳄们:“姐不止一面”,昔日小燕子脱我旧时裳,著我战时袍,拉着阴柔有余阳刚不足的陈坤,硬是重新演绎了一场中国古代脍炙人口的木兰代父从军的传说……有报道称,很快,赵薇另一部古装大戏《锦衣卫》也进入了排期。

遵照影评的八股格式,我还不得不附上“剧情”: 魏国与北方蛮族柔然连年交战,老单于心存退意,但是其子冒顿(胡军 饰)生性暴戾,意图吞并中原。为御外敌,魏国征召壮丁入伍,为国效忠。考虑到父亲花弧年迈病重,其女花木兰(赵薇 饰)毅然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军中,木兰因有昔日玩伴小虎(房祖名 饰)做掩护,尚未露出破绽。一次偶然的机会,副营长文泰(陈坤 饰)发现了木兰的秘密,但见她为人正直功夫了得,所以替她隐瞒身份。后来,文泰与木兰并肩作战,屡破柔然大军,立下战功,均获封将军。不过,文泰发现木兰在战场上感情用事极为冲动,遂借故炸死,逼其独当一面。此时,屡战屡败的柔然部落已萌生退意,但冒顿一意孤行,不但剿杀异己,甚至手刃其父,自立为单于,发誓要扫平中原。冒顿面对的最大对手就是木兰领衔的魏国守军,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大战由此展开……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海报上打英文为“Mulan”而不是“Hua Mulan”,或许很多人有些许疑惑,甚至理解为舍姓留名,是为了让外国人好记。我望着海报,欣然一笑,想必是歪打正着,花木兰,从头到脚,这位姐姐就是一个传说。首先,连她的姓氏,都众说纷纭,国人熟知的“花”仅仅是其中一个,还有“魏木兰”、“朱木兰”,而一切的根源——《木兰诗》中只是称呼这位大姐叫“木兰”。她啥时候被冠以“花”姓,且最终被接受的呢?

现今广为流传的花姓来自明代著名作家徐渭(1521~1593)创作的杂剧《四声猿·雌木兰》。《雌木兰》中,旦角开场即自我介绍:“妾身姓花名木兰。”徐渭为什么不直接采用《木兰诗》中“木兰”这一称呼或当时已存在的魏、朱二姓,而要让木兰姓花?

事实上,徐渭让木兰姓花特别值得一提的一个原因是受唐诗的启发。徐渭自谓“少慕古文词,及长益力”。《木兰诗》传到唐代,木兰这一传奇形象引起诗人们极大兴趣,白居易、杜牧、徐凝、李商隐等人纷纷写札记诗歌咏。白居易《戏题木兰花》说:“紫房日照胭脂拆,素艳风吹腻粉开。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全唐诗》卷四四三)在《题令狐家木兰花》中又说:“腻如玉指涂朱粉,光似金刀剪紫霞。从此时时春梦里,应添一树女郎花。”(《全唐诗》卷四五四)另一诗人徐凝有《和白使君木兰花》:“枝枝转势雕弓动,片片摇光玉剑斜。见说木兰征戍女,不知那作酒边花。”(《全唐诗》卷四七四)这些诗不约而同地把木兰花与木兰这个奇女子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徐凝之诗,将木兰花的枝和花瓣比作战场上的刀剑,可谓巧妙绝伦。木兰花,倒置即为花木兰。

这是徐渭让木兰姓花的重要原因之一。喜爱楚辞、受唐诗启发,加之对木兰这种植物特殊的感情及木兰所承载的作者的寄托,这一切都促成了《雌木兰》中“花木兰”这一姓名的产生。朱姓、魏姓虽说姓出有据,但都比不上“空穴来风”的花姓更与木兰这个传奇人物贴近,因此花就成了徐渭剧中女主角姓氏的首选,而《四声猿》的巨大成功及其对中国戏剧的影响使得花成为大众公认的木兰之姓,于是花木兰就叫响了中国。

好了,关于木兰姐姐的姓氏就此打住,全地球人都知道赵薇版《花木兰》剧情是根据《木兰诗》改编的,毫不讳言,非常寡淡,没有丝毫悬念可言,加上片中赵薇古怪的画外音,实在是毁掉了木兰姐姐的形象,笔者宁愿回头重读《木兰诗》,让一些合理却不乏浪漫的猜想如朗朗月光,倾泻在姐的铁衣上……

猜想一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木兰是鲜卑人

大家知道匈奴最早的王是称“单于”的,那么“可汗”这个称呼最早是从哪里来的呢?

根据历史记载,而这个词来源于鲜卑语,最初,这个称呼是鲜卑部落里一般部众对首领的尊称。鲜卑语称“可寒”,原意是“神灵”、“上天”之意。“可汗”作为一国之主的称号最早见于公元402年柔然首领社崘统一漠北,自称丘豆伐可汗,此后突厥、铁勒、回鹘、契丹、蒙古的最高统治者都称可汗。 

那么花木兰时代的“可汗”到底是什么人呢?

关于花木兰身处年代的说法,主要是两种说法:

第一:北魏太武帝向北大破柔然期间;第二: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

其中第一种说法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同。

北魏太武帝,叫拓跋焘,字佛狸,鲜卑族,他亲自率领北魏铁骑,灭亡了夏国,北燕,北凉等诸多政权,统一北方;向北,马踏漠北,横扫了占据蒙古大漠的柔然汗国;向南,屡次挫败南朝,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骑兵统帅。

鲜卑族的首领本来是叫“可汗”的,但当他们入主中原,建立北魏后,便成了“天子”。问花木兰想要什么封赏的“可汗”,就是这位太武帝拓跋焘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木兰辞中“可汗”与“天子”成了同义语,不断地相互替用。既然花木兰是北魏太武帝时期的人,那么她的民族身份便很可能是鲜卑族了。

猜想二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木兰是世代当兵的军户之女 

鲜卑族入主中原后,实行“世代为军户”的“军户”制度,也就是世兵制。这些“军户”都是鲜卑人,属于职业军人,享受国家优待,可以不缴赋税,但是有战争时,必须加入军队,为国效力,而所有军户的名册都是由国家统一管理的。这点与后来满洲人入住中原后的“旗兵制度”有点类似。

木兰辞中有“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的记载,表明花木兰家属于鲜卑“军户”,所以皇帝才能点名让花木兰的父亲参军。“军户”的所有男丁都是征兵的对象,而花家“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所以花木兰才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木兰类似上个世纪军队大院长大的“小鬼”,参考《大院》和《激情燃烧的岁月》,从小就跟“火伴”们长大,估计太顽皮,或者军人家庭,女孩儿当男孩儿地杨,使得木兰类似假小子的角色,一个大院里长大的孩子们一起上战场,却不知道她是女儿身。

猜想三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从小就是一个胡同串子

我国古代游牧民族的骑兵,武器通常都是自己制作和准备的,不同于中原的汉族军队都是国家统一编制配给的。所以这个记载,也能从侧面反映出木兰是鲜卑人。

估计木兰从小不爱红妆爱武装和兵器,搜街逛店,如果有因特奈特,恐怕更爱玩淘宝。所以,这才能够解释,在里坊制时代的北朝城市中,木兰居然像鱼儿一样穿梭,什么地方卖什么,心里跟明镜儿似的。史载,北朝那个时代,由于少数族母系氏族遗风,北中国的妇女一向彪悍,巾帼不输须眉,连北魏以致北齐后宫经常出嫔妃背着皇帝偷人养汉之事,而坊间女子也不少自幼习武,身手矫健之辈。

您若不信,有史为证。

《魏书》记载孝文帝时期,李波小妹英勇善战,十分著名,当时流传着一首《李波小妹歌》:“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霜,妇女尚如此,男儿安可逢?”可见作为北方乐府民歌代表作的《木兰诗》,是有着一定的生活依据的。


猜想四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是内蒙古人 

关于木兰的家乡,有诸多说法: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河北省完县、陕西省延安市等地。

但是木兰诗中提到了几个关键的地理名词:黄河、黑山头和燕山。黑山,不是辽宁的黑山。有考据称,这里的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东南百里。燕山,也不是北京的燕山,而是“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杀虎山”和“燕然山”一代,都是北魏与柔然间大战的著名战场。

木兰辞有“朝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的诗句,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出发,早晨辞别爷娘,经过一天的行军,刚好可以到达黄河边上;第二天“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骑兵行军很快,用一天时间途经固阳一带,到达黑山头也是完全可能的。

因此,我们也可以相信,木兰的家在今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之上,她是一个内蒙人。

事实上拓跋鲜卑建立北魏前,占据了漠南的匈奴故地,既今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一代,使得拓跋鲜卑在中国北部立足生根,奠定以后统一黄河流域的基础,因此在鲜卑北方六镇建立之前,鄂尔多斯高原一代是拓跋鲜卑族人栖息的大本营。

而如果花木兰是在河南虞城,那么“朝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尚有可能,但“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就无法实现了,而且要穿越山西北部的山区,行军速度也根本快不起来。至于湖北黄陂、安徽毫州这些地方更是不可能。

猜想五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木兰在军队混到了上校级

《木兰诗》中的天子对木兰“策勋十二转”,是授予木兰“十二转上柱国”的勋位,而不是“记功很多次”。“十二”确指勋位的级别,而不是“表示多数,非确指”的数;“转”相当于表等级的“等”,而不是“次”的意思。

古代帝王对臣下按功策勋,功大则勋位高,功小则勋位低,即使臣下官小职微,但只要劳苦功高,也能被朝廷封授高等勋位。据《大周故上柱国安远别将张君墓志》(1999年第6期《收藏》载有此墓志全文)记载,张君(本名方)为低级武职的安远别将,属七品官职(后废止此职)。张方虽官小职微,但守边功著,死后被大周朝廷(武则天称帝后改唐为周)授予“上柱国”的勋位。木兰的情况与张方相似。木兰来自民间,虽无高官显职,但戍边功劳卓著,被天子“策勋十二转”。由此可见,勋位与官位没有直接关系,勋位高低由功劳大小来决定。策勋是一种奖励机制,与现在的奖励制度相类似。

尚书郎,在北魏,属正五品,其职权相当于现在国务院某部委的司局级干部,在军队按唐朝典制五品一般为督将军,相当于旅长或加强团的团长,木兰在军队的军衔可能是上校吧。

猜想六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最爱的是“佛妆”

花黄,即额黄、眉间黄。这种妆扮起源于北周。原来,北周静帝禁止天下妇女施粉黛,除了嫔妃宫女,都得“黄眉墨妆”。

关于黄眉墨妆,记载还不少,但是说法各有不同,似乎不同朝代对铅黄的使用方法差别很大,有的用来扫出一对金黄的眉毛,有的连眉间也扫黄,还有的索性把整个额头都涂黄(所谓的“额黄”),然后呢,脸颊还要用墨色涂得漆黑暗沉。

这个妆听起来满惊悚的吧?嘿嘿,可是它居然还在中国的历史上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明杨慎《开庵诗话》卷十有一句:北周静帝令宫人黄眉墨妆,至唐犹然。李商隐也有诗云: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棒额黄。其实这里面还有个原因,看看这段记载:《能改斋漫录》:张芸叟《使辽录》云胡妇以黄物涂面如金,谓之佛妆。

就是说,所谓的“黄眉墨妆”其实就是照着寺庙的佛像涂的,你皇帝不是不让我化得乱七八糟花枝招展嘛?好,我不涂斜红也不点檀口,我学着胡虏的妆把脸弄成佛像的样子,这你总不能再挑剔了吧?都是为了修行呀!

再看一段有意思的记载。《彭汝砺鄱阳集》:“妇人面涂黄,而吏告以为瘴病。问云,谓佛妆也。”

嘿嘿,妇女化妆,官员看到以后居然认为是得了瘴气病,女人倒是脸不变色心不跳:这是佛妆。

问题是,木兰姐姐做这种佛妆是不是很雷人呢?她的伙伴们估计一见她出门,就外焦里嫩了。

猜想七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人”——如何做到不暴露性别

笔者第一次学到《木兰诗》就存在一个大大的疑问,军旅生活12年,木兰姐姐如何做到不暴露性别?一般而言,古代行军打仗,尤其是在塞外,气候和军情都要求士兵和衣而卧,不能裸睡,但是这很难保证长达12年的时间里一点破绽都不留。难道12年都不洗澡?北魏军中有独立浴室?呵呵,实在是无法想象。但后来从元末明初真实版的“蜀中木兰”——韩娥身上,我终于获得了答案。

韩娥(1345?—?),阆中木兰(今南充阆中)人,生于1345年(元至正五年)。父韩成,祖父韩新泽曾任四川盐运司副使。3岁丧父,7岁亡母,从小寄养在成都度缘桥叔父韩立家。

12岁时,正值元末农民起义,在战乱年月里,叔父将她女扮男装,改名韩关保。是年起义军攻下成都,她参加了明玉珍部王起岩率领的红巾军,并拜王部将罗甲为义父。

至正二十三年(1363),她随义父远征云南,后又到遂南驻防。韩关保兢兢业业,努力做好一切军旅之事,和睦与人相处,夜晚穿着衣服睡,她常常比其他军人后睡,比其他军人早起,别人问为什么要这样,她回答说:“恐怕家里有事要办。”韩关保从不裸浴,也从不与人大脑玩笑。要是有人来打闹玩笑,她就严肃地说:“不能闹,这没有好处,恐怕官长怪责。”

她对罗甲十分恭顺,办事得力,很受罗甲喜爱,待如亲子,常常当众夸奖她精明能干,并亲自为她主办婚娶。她不敢不从,婚后异榻而眠,不敢暴露自己的秘密,“妻子”和“岳父母”皆指责其不义。

此后,韩娥随同王起岩到成都办事,到东城度缘桥得与叔父母相见,俩老已不认识她。韩娥指着头上的刀疤为证,叔父母才认出她来。于是叔父母向义军首领讲出侄女女扮男装真情。此事在军中传开,大家十分惊讶,称她为当代“花木兰”。不久,她再着女装恢复真名,并与在军中结识的新都人马复宗结婚。明洪武年间,王起岩任礼部郎中,解任返川到成都时,特地将韩娥之事告知蜀藩王,藩王曾召见韩娥。永乐七年(1409),刘维德撰《韩娥传》,家乡阆中建木兰庙(在今木兰乡),其子在新都南关外赤岸山建木兰寺,以纪念这位蜀中“花木兰”。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