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 生活方式 > 影评 >
张艺谋:华丽的转身,滑稽地倒下
导语:看了就骂,骂了还看,板砖与票房齐飞。这几乎成为近年中国电影界一个诡异定律。

特约作者 曾榛 “当初我就是太好奇了,其实这玩意儿吧,真没啥意思。”走出《三枪》的放映厅才猛然发觉,小沈阳的这句台词其实挺精辟的,一语道出观众心声。

张艺谋放下国际大导演的身段,拍一部以媚俗笑星小沈阳、毛毛等人为噱头的电影,这样的离奇组合足以俘虏各类人群的好奇心,无论你是普通观众,还是资深影迷,甚至业内同仁。而且《三枪》80元的高票价和密集的放映场次,很容易让人直观地认为它应该是和《变形金刚》、《2012》差不多级别的影视大餐。可最终摆在观众面前的却是糅杂了春晚小品《不差钱》、《武林外传》、二人转、“斗嘴类”电视节目、网络流行语等陈菜剩饭的“东北乱炖”。

更为惊奇的是,这次被忽悠的不仅仅是普通观众,更有不少资深影迷,以及文化界、电影圈的业内人士。这也就难怪《三枪》面对的不再只是几句牢骚,几项骂名,而是全国上下、网络内外,群起而攻之的声讨。比如,洪晃的“这个片子太下贱”,韩寒的“我只给《三枪》打一分”,众网友的“为了电影良心,抵制进影院看《三枪》”……张艺谋的确是华丽地转身了,只可惜还没站稳,就滑稽地倒下了。

不过,真正激怒大家的不是电影本身,而是张艺谋和张伟平面回应恶评的态度。各大媒体的镜头前,老谋子笑得一脸狡谲,对与网友的声讨,他认为“恶评只是一个传说”,并反问:“芙蓉姐姐都可被接受,我拍什么才不算堕落?”;对于影评人和圈内人的炮轰,他解释“要让知识分子笑很难,他们总喜欢板着面孔看电影,总喜欢挑肥拣瘦……”制片人张伟平也忙不迭帮腔:“电影圈里的人看张艺谋的电影永远是五个字:羡慕、嫉妒、恨。”

这不禁让我想起某位姓余的学者曾说,凡是骂他书不好的都是盗版商。最后,老谋子用一句乐观主义洋溢的话总结:“只要票房好,我们就认定观众喜欢。”这话之后,其实大家尽可收声,至少没必要再对“二张”费什么口舌了。要说,就对那些还没来得及去贡献票房的老百姓说说,提醒小心消费陷阱;再对那些还没有公然跳出来招摇撞骗的电影人说说,拍电影赚钱可以,但也得讲诚意、有道德。

曾经以为《气喘吁吁》可夺“09年度最佳忽悠奖”,如今看来只能拱手让给《三枪》了。因为至少《气喘吁吁》的导演郑重、主演葛优,甚至制片人高军都表现出诚恳的姿态,道歉的道歉、解释的解释,完全不像《三枪》这般负隅顽抗。也许真应了那句老话:“虱子多了不痒”。从《英雄》、《十面埋伏》、《黄金甲》的责难中一路走来的“二张”,早已习惯将脸面与良知抛在脑后,于骂声中大数钞票的感觉。这不,被骂得最惨的《三枪》依然是首周票房过亿。

看了就骂,骂了还看,板砖与票房齐飞。这几乎成为近年来中国电影界一个诡异的定律。怪电影奸商太狡猾?怪普通观众太无知?怪媒体太献媚?也许,都有一定道理。但还有很重要,但往往被人们忽略的一点——中国缺失了一种独立影评的气候和机制。一部电影上映之前和之初,是影响票房的关键时期,但在这个阶段观众很难看到真正意义上的客观影评,因为媒体上铺天盖地都是电影公司的宣传造势,听到的只有一边倒的叫好。

尽管真正中立、客观、专业的影评并不少,但主要散落在浩瀚的网络,而占据话语权的主流媒体不可能有它们的容身之地。但绝大多数愿意掏钱进影院的观众,更容易、也更习惯从电视和报刊上获取这类资讯。殊不知,如今的主流媒体早已和电影公司穿上了一条裤子,你拿钱,我宣传。至于这部片子本身的好坏,还是等观众贡献票房之后自行体会吧。别看现在各大媒体对《三枪》群起而攻之,其实只不过是打打死老虎而已。如果有一天,中国独立影评能像国外一样登上主流媒体的平台,发出有立场、负责任、无关利益的声音,观众被忽悠、被愚弄的厄运才能终结。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