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阿怪/文 1月4号中国电影博物馆 《阿凡达》首映结束后,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种场景上一次出现至少能够追溯到十年以前。在南方城市广州,很早就有人过关去香港一饱眼福,那儿的上映日期要比内地稍早几天。
尽管和12年前的作品 《泰坦尼克号》题材不同,但是它们都拥有导演自己一贯的传统——将烧钱进行到底,同时,它们也都被认为是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钱的作用是明显的,也在电影上映被反复强调。所以,你能看到那些无论是路人还是影迷都对这近4亿美元的投资津津乐道,尽管他们不了解这些钱究竟花在了哪儿。
卡梅隆太了解人们的心了,他自己也说,钱花的越多,带给观众的乐趣就越大,故事就越精彩。多简单的逻辑!好在他已经不只拍了这一部昂贵电影,已经了解仅有技术并不够,要把这笔好买卖做成,还得在这炫丽的技术外面披上好故事的外衣。
戏剧导演赖声川带着他学习动画的女儿看完这部电影后为电影打了高分。他从这部电影里看到了一部作者电影所应有的关怀与反思,特别是在09年底哥本哈根会议谈判破裂,气候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背景下。电影里“我们毁掉了地球,现在又要毁掉潘多拉了”透出了反省,以及上校“我杀死这些纳威人就像杀死蟑螂一样简单。”——我们的狂妄自大显得那样的令人讨厌却又稀松平常。
在阿凡达里,外星人终于不再是毁掉地球的天煞孤星,他们是孤独的弱势群体,面对着比自己更强大的敌人。它和最近另一部有关外星人电影《第九区》某方面达成了惊人的一致:当人类面对异己时,只有变成对方,才能真正的感同身受。
作为一部标准的好莱坞特效商业片来说,能做到以上这些,已经很是难得了。然而遗憾的是,这些都被传媒刻意的无意忽略了。至少,目前大家发出的赞叹都还停留在“震撼”等词汇上:广州深圳人民驱车几小时去东莞,仅为一睹全亚洲最大巨幕,谁料想放映时出了差子,影院经理下跪都无法平息观众的愤怒。听说最后给每人退款赔了车费观众才罢休。而上海IMAX电影的票价,已经马上要180元。
电影上映前,有评论说“以后的电影可以分为阿凡达以前和达以后了”,有同意也有反对之声。它显示出《阿凡达》的成功让电影导演们看到了3D时代的巨大潜力,似乎只要有大价钱制作出的视觉特效就能赚个满盆金。
好的电影不应该只有一个重点,它必须层次丰富,多维立体。如果未来人们进入电影院只是为了戴上眼镜寻找感官刺激,电影最原始的魅力怎么办?莫非真要应了那句古话“每一次科技的进步都会导致电影故事的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