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一:不为公众所知的改革
导语:中国在经济转型的初期的确有些精彩的东西值得好好回忆,并对其采取理论的分析。

作者,张军。本书作者作为一名知名的经济学家和经济研究学者,以置身其中的姿态和旁观者的清醒视角,回顾了30年来中国改革过程中的众多影响深远的事件和人物。作者选取了改革进程中的几个时间点,将视线投向了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金融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改革中最为重要的几个方面,以回顾和研究的方式,向读者展现了未曾被清晰揭示过的改革内幕。而这其中最为隐秘的,莫过于众多中国经济学家的成长和沉浮,他们又是和那最耀眼的事件浑然一体的。本书将揭开这些不被大众所知的事件背后的力量。

出版:中信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

定价:39.00元

类型:经济

第一章莫干山上论战价格改革 

莫干山会议 

第二章巴山轮会议 

“巴山轮会议”上的经济学家  

第三章特区试验场 

试验改革的回声 

第四章分权与增长 

向地方分权有多重要? 

第五章重建金融 

重建银行

第六章一场错了再试的改革 

“试错”的开始 

第一章

莫干山上论战价格改革

在中国,很多事情都是经验在先、思想在后的。1984年之前,在部分农产品和少数生产资料领域里出现了两种定价方式并存的做法。但是,1984年前后中国的经济学家对价格改革的策略和模式进行了非常集中的讨论,尤其是在1984年9月的“莫干山会议”上,如何实现价格的市场化?价格改革的最好方式是什么?在当时出席会议的一批年轻的经济学者当中这些问题引起了激烈的讨论,被传为“莫干山会议”的佳话。而华生、张维迎和田源是会议上价格讨论组当中不同思路的代表。正因为如此,今天他们之间争论的当然就不再是价格如何改革的话题,而是谁第一个提出了价格双轨制的改革思想。

特别是在2007年和2008年,关于价格双轨制的“发明权”,也就是说,究竟是谁最早提出了价格双轨制的思想,在中国的经济学界,特别是在那些曾经参与价格改革思路讨论与论战的经济学家之间是有分歧和争议的。争论尤其是在张维迎和华生(从文字上看,卷入争论的还包括了张少杰、高梁、李晓西、罗小朋等所谓“上过山”的人)之间间接展开的。基于这些争夺的文字,有的人甚至还总结出了四个不同的版本。  
我无意去考证这些有争议的问题,尽管我也不能在记述中完全回避这样的争议。对于我而言,也许弄明白价格双轨制的“专利权”在今天已没有那么重要了,真正重要的是,中国在经济转型的初期的确有些精彩的东西值得好好回忆,并对其采取理论的分析。价格的双轨制肯定就是其中之一,也是最有争议的一个话题。

莫干山会议

既然提到1984年,那么就让我先从1984年说起。“把价格弄错”(getting price wrong)是计划经济的策略。因此,当中国的经济改革开始以后,首先要改革价格,“把价格搞对”(getting price right)。微观经济学让我们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实际上,当中国经济的改革中心从农业转移到城市经济之后,怎么“把价格搞对”则变得非常复杂。

当时的中国经济实物色彩很浓,城市的食品和基本消费品实行配给制,国有企业部门非常庞大,普遍实行对生产资料的价格管制,甚至连火柴涨价一分钱,都要由国务院讨论和批准。因此,改动任何一个产品的价格都要触及很多部门的利益甚至于经济体制。那么,我们怎么知道什么价格被扭曲了多少?能使供求关系趋于平衡的“均衡价格”(equilibrium prices)又在何处?价格的改革应该是一次到位呢,还是可以像收音机搜寻频道那样“微调”(fine-tuning),不断地向均衡价格靠拢?这是政府当时面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决策问题。

1984年9月3~10日,由《经济学周报》、《经济日报》、《世界经济导报》、《经济效益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村镇百业信息报》、《中国青年》杂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及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和浙江省经济研究中心等10家单位联合发起了“全国首届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的活动。会议在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举行,所以又称做“莫干山会议”。我没有找到筹划这次会议的更多的细节信息,但是仅有的资料显示,这次会议是1984年3月以征文的形式开始筹备的。向全国发布的征文信息实际上不仅吸引了身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年轻的经济学者,而且吸引了政府部门里思想活跃的中青年人士的参与。

会议的筹备组共收到应征论文1 300多篇,而且他们制定了“以文选人”的原则,坚持选拔过程中不讲关系、不讲学历、不讲职业、不讲名气,代表入选资格一律凭论文水平确定。最后有120篇论文入选。我记得,当时复旦大学经济系刚刚留校的一批青年教师也提交了论文并参加了会议。“莫干山会议”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的关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浙江省省委书记、省长等都到会讲话。有意思的是,这次讨论会并没有采取论文报告的形式,而是以城市经济改革及相关问题为中心议题,分七八个专题小组展开讨论,论文另外印发。

在我看到的一些参加过会议的人后来写就的回忆资料中,很多人提到,“莫干山会议”中的很多人不仅血气方刚,而且具有良好的理论素养,思想活跃、文字泼辣、观点新颖。大家畅所欲言、平等讨论、互相补充,形成集体成果。激烈的讨论经常延续到深夜。会议期间,他们不看电影,不游山玩水,这使得当时出席会议的不少老同志对他们刮目相看。“莫干山会议”把中青年经济工作者作为一个群体推上了中国改革转型的大舞台。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教授的常修泽曾经开玩笑地说,后来“上山”成了一种荣耀。“莫干山会议”后不久,《中青年经济论坛》于1985年在天津创刊,这份刊物也获得了当时经济学系学生的喜爱。

“莫干山会议”大约讨论了八个专题并分成相应的讨论小组:(1)关于价格改革的战略问题;(2)关于工业企业实行自负盈亏问题;(3)关于发挥中心城市多功能问题;(4)关于沿海14座城市对外开放问题;(5)关于金融体制改革问题;(6)关于发展和管理股份经济问题;(7)关于农村产业结构变动问题;(8)关于现阶段政府经济职能问题。其中在理论和思想上讨论最热烈、也最富有成果的是价格改革的战略问题。

“莫干山会议”在价格改革的战略问题上主张,一是以提高采掘工业品价格为中心,改革工业品价格体系;二是以解决农产品价格倒挂和补贴过多为中心,调整消费品价格和公用事业收费。但对于工业品价格如何改革,会上最初形成了两种意见或者两种思路:“调放结合,以调为主”和“调放结合,先放后调”,这就是所谓的“调派”和“放派”。会议的最后出现了第三派意见。第三派意见认为,应该通过客观上已经形成的生产资料双轨价格,自觉利用双轨价格使计划价格和市场价格逐步靠拢,在这个过程中,逐步缩小生产资料的计划统配的物资部分,逐步扩大市场自由调节的部分,最后达到两个价格统一,这就是双轨过渡的价格改革思路,简称“价格双轨制”(dual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