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层出不穷的众多特效公司之中,BaseFX占据了“性价比高”的比较优势———“比美国同等质量的公司价格便宜,但又比中国同类公司业务全面”
经济观察报 张晶/文 5月18日,由斯皮尔伯格和汤姆·汉克斯联手打造、耗资近2亿美元的10集电视剧 《太平洋战争》在HBO落下帷幕。这个被誉为《兄弟连》姊妹篇的迷你剧集,再次创下HBO收视高峰,那些逼真、炫目、宏大而扣人心弦的战争场面一一重现,贝里琉岛抢滩登陆的一幕更令人过目不忘——“这是美国战争史上最残酷的战斗,远比《兄弟连》更黑暗”,编剧麦克卡纳如是说。
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一次,这位大牌导演并没有将目光仅仅投向维塔数码、工业光魔等这些特效业的巨头,在幕后功臣的名单上,一家来自中国的名为BaseFX的特效公司赢得了一席之地。它成功挑战了片中大量颇具难度的镜头,完成了一系列足显苛刻的要求,赢得了和斯皮尔伯格共舞的机会。
BaseFX位于北京尚八创意园的办公室非常符合通常对于特效公司的期待——管理层和员工年轻化,穿着随意自如,环境亲切通透,墙壁四周环绕着《功夫熊猫》、《怪物史瑞克》等影片海报,很有些自我激励的意思——“对于这些‘特效艺术家’而言,终极目标都是皮克斯或工业光魔级别的作品”,BaseFX市场总监刘远介绍说。
按照通常的看法,BaseFX创始人之一、总经理谢宁最初更像个“业外人士”。大概在2000年,当时作为海口政府招商引资部门公务员的谢宁,接待了到中国考察市场的美国客户ChrisBremble,同来的还有美国环球影业主题公园的副总裁等行业巨头。所有人都对海南这块“冒险者天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尽管项目最终搁浅,但谢宁和Chris却自此成了好朋友。
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的ChrisBremble,早年间从事电影编剧和导演,曾拍过一些小成本影片。这次中国之行让他开始动了另一心思——如果在这里完成电影后期特效,成本或可大大降低。
“也只有这类小成本电影才愿意在那时到中国冒险”。在谢宁的印象中,当时国内只有华龙等寥寥几家国营特效企业,以及一些刚刚起步的小型培训机构。在谢宁的协助下,Chris找到了一间颇有规模的CG培训学校,完成了《鳗鱼》和《深海营救》两部影片的特效。
正当《深海营救》即将收工的时候,那家学校却因经营不善而关张,这多少显现出这个行业当时在国内所面临的处境。“学校没了,但这个特效团队很执著,坚持要完成这部电影”,于是Chris从一个客户转变为一个创业者,谢宁则成了他的默契搭档,特效团队的骨干随之成为新团队的核心力量。
谢宁借来了办公室,Chris利用他在美国的好人缘引入资金,又陆续介绍了一些国外的小项目。“12个特效师+两个合伙人”,这个类似于工作室的平台,就是BaseFX的早期雏形。这也形成了他们特有的商业模式:由洛杉矶和温哥华的工作团队负责项目的接洽和沟通,中国本土人员完成后期制作。
凭借这一点,在层出不穷的众多特效公司之中,BaseFX占据了 “性价比高”的优势——用谢宁的话讲,“比美国同等质量的公司便宜,但又比中国公司业务全面”。直到目前,尽管整个行业的蓬勃带来了价格上扬,他们依然可以保持人力成本和好莱坞的差距,大致相当于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
落地中国,服务好莱坞,这是非常简单的商业逻辑,但对于一个标新立异的公司和一个刚刚起步的行业,局面的打开显然需要十足的耐心。
“我们很像足球赛中的替补队员,坐了多年的冷板凳”,谢宁将公司的变迁描述为典型的 “四连跳”——最初的时候,BaseFX接手的都是好莱坞的B级片,就是上不了西方院线,只能在有线电视台播出的影片;到第二年,如《完美圣诞》等一些跻身西方院线但并未引入中国的影片开始找上门来。随后又接触到大制片商的一些小制作,直到接手知名制作人如斯皮尔伯格等的力作。
包括与HBO这类知名合作方的接触,BaseFX也经历了从一些穿帮镜头的修补、渲染一些简易效果的“小动作”,到被委以重任完成复杂特效的过程。他们最早参与到HBO一部讲述布什和戈尔竞选中重新计票事件的迷你剧集《Recount》,其中有大量历史画面,他们的工作就是去除历史画面上的时间码,“有个镜头,主持人来回摆动的头发和时间码纠结在一起,我们需要按照头发的运动规律,一帧帧调”。耐心也是技术含量,看似不起眼的工作最终赢取了对方的信任,接下来HBO又将《灰色花园》的大量特效交付于它,这部电视剧去年还曾获得金球奖电视类最佳迷你剧集。
一张张成绩单的交出,为BaseFX在业内渐渐积累了口碑。《太平洋战争》更是让这个“替补队员”一球成名。这部剧集是张响亮的名片,但其中艰辛可想而知。面对要求几乎苛刻的斯皮尔伯格,预告片中的登陆镜头曾先后修改了60多版——拍摄时登陆舰只有6艘,但要营造出“千军万马”的大场面;第35版之后的修改,都是一些色调和明暗的微小调整。而拍摄地澳洲,原始森林郁郁葱葱,而特效完成后则要展现出枪林弹雨、狂轰乱炸后的另一狼籍景象。
历史上曾多次出现 “冷了全球经济,热了特效电影”的情况。在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中诞生了电影 《金刚》;到了80年代全球经济陷入滞涨,但《星球大战》和《星际迷航》却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并让CG(ComputerGraphic)技术成为电影主流……这或许可以部分解释3D和特效大片的重新风靡。但在谢宁看来,自这次经济危机以来,电影特效的滥觞之地好莱坞也经历着“大洗牌”,一方面新的需求诞生,新单子层出不穷;一方面一些公司因资金链断裂,濒临倒闭。市场一度混乱,一些美国公司竟然比印度公司的报价还低。
身处中国的BaseFX或许可以远离危机对自身的波及,但这一局面同时彰显了另一层深意:需要进一步深掘国内市场未被察觉的大量潜力。
很多迹象表明,2009年的中国电影市场迎来了历史性的拐点,技术本身正在颠覆传统电影行业的一系列标准。诞生四年间,BaseFX也见证了国内电影市场的崛起,这是一个巨大的利好——客户不再仅仅来自大洋彼岸,国内的一些电影制作人也纷纷找 上门来。如今,BaseFX已从2006年创业初期的14人先锋团队,扩展到130多人的规模,几乎以每年翻番的速度扩张。
这也伴随着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早期,无论是观众还是老派的电影人,都认为特效只是卢卡斯和彼得·杰克逊的专利,是那些让人大吼大叫的灾难和科幻,但事实上,《杜拉拉》、《女人不坏》等这类情节类影片,很多镜头都需要通过特效完成。这是一个新的无限空间。
在国内,BaseFX最早参与到国产影片《白银帝国》的制作之中,周期近两年,其中长达3分钟的人狼之战画面几可乱真。而今年年初热映的影片《全城热恋》中也有他们的大量出色发挥,如香港全城熄灯、两只鱼彼此交流的动人场面等等,这次愉快的合作让BaseFX随后继续赢得了同一家制作公司的新单子。
“国内电影市场发展很快,而且资本雄厚,以往只是在国内找不到合适团队只得转向国外,现在国内有了更好的选择,项目自然多了起来。”如今BaseFX每年完成的国内影片至少有两到三部,陈凯歌的《赵氏孤儿》也于最近与他们达成了合作意向。
与此同时,新一代的年轻导演尽管天然地熟悉电影特效的概念,但市场的进一步成熟依然有待时日。“电影制作人有时会陷入两个极端:一是不知道特效可以做什么,在哪些方面能节约拍摄成本;二是认为特效是万能的,可以包揽一切,以至拍摄时天马行空,影响到最终的完成质量”。为了改变这种状况,BaseFX已经初步尝试让团队人员参与到电影拍摄的整个周期,以期更好地对影片的后续完成有所掌控。
这也意味着,特效公司并不仅仅是内容的“代工厂”,而要在技术和内容之间寻求平衡,“就像 《太平洋战争》,最重要的是真实,而不是对技术的膜拜。斯皮尔伯格要的是纪录效果,必须让观众觉察不出特效的存在,而不能看后说,这个特效真不错。”换言之,特效如同魔术,每个“魔术师”都希望在观众眼中,一切的上演不着痕迹。
嗅觉灵敏的风投公司也已经开始找到他们,但对于已开辟出一条相对独特路径的BaseFX而言,最近的目标是,在未来两年间,成长为亚洲最优秀的电影特效公司。“就目前来看,我们最有力的竞争对手来自印度。电影工业的相对完善使他们很早接触到特效,加之语言障碍比较小,好多间大的国际特效公司都在那里设有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