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 gaozhimin
2010年6月21日
眼下,刺激性政策退出之声又起。近日,德国总理默克尔称现在已到退出政府刺激措施的时机,伯南克表示美国经济能够承受即将到来的财政紧缩政策。受此消息影响,周三美国股市高开低走,尾盘跳水并最终收低,而周四中国股市同样表现低迷,上证指数下跌0.82%,深证成指下跌1.2%。笔者估计,在当前各国政府财政赤字大幅增加、通胀预期不断加大的背景下,以削减财政支出、加息等为标志的刺激性政策退出的举措将在不久的将来出现。
然而,投资者不必由此而过分担忧。第一,刺激性政策退出并不意味着宏观政策的全面收缩。在欧美国家,当前政策动向上主要体现在适度削减支出以减少赤字上,大规模的财政、货币政策退出计划并没有提及。就中国而言,即使执行退出政策也只是在货币政策上做出微调,包括存款准备金率适度提升、发行短期定向票据,甚至年内1-2次加息,都不会从根本上改变目前银根宽松的局面,全年7.5万亿元的贷款预算处于历史高位水平。因而,在中国刺激性政策退出的含义更多体现为对过去一年超宽松政策的修正,由超宽松的货币政策进入真正的适度宽松,不可能一下步入全面紧缩的状态。第二,刺激性政策退出显示了政府对经济复苏的信心。世界经济形势虽然看起来错综复杂,但是复苏的态势基本确立,美国一季度GDP增长率3.2%,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即使在困难较多的欧元区,经济也出现了同比上涨。一些学者、媒体放大了希腊债务危机的影响,其实,欧元危机不会有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力那么大,它最多也只是延缓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而不会导致世界经济的二次探底。从默克尔、伯克南的讲话中就可以看出,欧美国家政策制定者已不再担忧短期的经济复苏问题,转而更加关注经济的长期增长,将过去大规模刺激性政策逐步退出,把经济决策权交由企业与消费者等市场主体,从而更加注重经济的内生增长。第三,加息并不可怕,怕的是人心惶惶。其实,加息对经济的抑制作用并没有一些媒体吹嘘的那么大,企业也好,家庭也好,对利率水平的高低并不敏感,企业最关心的是能否从银行贷到款,而家庭储蓄就更不会关心利率水平的高低;同时,当前我国不会进入加息通道,由于过去一年主要是通过大规模信贷而不是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的,与其他国家相比,当前我国利率水平总体上还处于高位,在美国利率尚处在一个很低水平的情况下,利率手段在我国就不可能被经常使用,因而,投资者就不必担心因为要抑制通货膨胀而进入加息通道。另外,从历史上加息与降息对股市的效应来看,加息并不必然导致下跌,降息也不必然导致上涨,加息时低开高走、降息时高开低走的现象屡见不鲜。笔者并不担心加息,相反担心更多的是投资者的炒作心态,有些人并不理解加息的真正涵义以及用途, 只会盲目跟风,这是不可取的,其实大盘历来暴跌的罪魁祸首很大程度都要归咎于恐慌性杀跌, 一些人一见大盘下跌,纷纷加入到杀跌行列,造成“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
大盘已经下跌了如此之多,还有多少人愿意割肉出局,以待在更低的价位上捡回筹码?或者,股民当中还真有诸如谢国忠那样永远绝对地看空中国股市之人?那他最好不要把自己的血汗钱投向这样一个只能下跌、不能上涨的亏钱股市。股市中没有绝对的多军,在持有的股票达到一个可观的利润之后他必然会成为空军,股市中也没有绝对的空军,没有一个人会拿真金白银不断地在高位买进股票,然后在地位卖出股票。不要过分担忧刺激性政策退出的消息,过度依赖刺激性政策的经济增长能够持久吗?长时间对经济打“强心针”,经济内生增长的动力如何形成,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如何实现?果真有刺激性政策退出的措施,倒是短期利空,长期利好。